曼達尼(Zohran Mamdani)以進步派主張激起紐約選民熱情,贏得紐約市長選舉,出生烏干達的他,設年時期曾在當地媒體實習;當時的報社前輩回憶,曼達尼的進步政治理念可追溯至那段生活經驗。雖然成長於坎帕拉(Kampala)的富裕社區,他自小就關注不平等與貪腐,並對「誰受影響、誰承擔代價」的問題特別敏感。他承認自己的成長背景優渥,但認為這與其左翼立場並不矛盾。
路透報導,路透報導,當曼達尼在勝選時以激烈語氣批評不平等與腐敗時,烏干達《每日觀察家報》(Daily Monitor)媒體部門主管貝揚加(Joseph Beyanga)回憶,這讓他想起近20年前的實習生曼達尼。
貝揚加回憶說:「曼達尼常坐在製作室裡問我:『那這件事影響到誰?誰要付出代價?』」現任《每日觀察家報》媒體部門主管的貝揚加表示,曼達尼總是關心「大局如何影響普通人」。
34歲的曼達尼以主張降低生活成本、透過政府直接介入處理不平等問題的明確進步派訊息,在4日的大選中獲勝,使這場選舉成為美國人口最多城市自1969年以來投票率最高的一次。
曼達尼的父親是具有印度血統的烏干達學者,母親是印度裔美國紀錄片導演。曼達尼出生後,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Kampala)生活了幾年,家中住在維多利亞湖畔富裕社區。他也在南非、印度與美國生活過,他的父親馬哈茂德(Mahmood Mamdani)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
儘管坎帕拉的高級住宅區與城市貧民窟相比有天壤之別,但前輩們記得,15歲的曼達尼已對烏干達所面臨的經濟不正義與貪腐問題有強烈感受。
當時在《每日觀察家報》擔任體育版編輯的納馬尼亞(Mark Namanya)說:「在烏干達這樣一個存在不平等與貪腐問題的地方生活,這些經驗必然對他產生影響。」
曼達尼過去曾公開承認,他的成長背景「優渥」,但他否認這與他的左翼政策立場彼此矛盾。貝揚加回憶,曼達尼實習時常到臨時搭建的小食堂吃午餐,那裡供應烏干達一般勞工常吃的蒸香蕉和玉米糊;他也喜歡搭乘當地常見的計程摩托車(boda)。貝揚加說:「他喜歡簡單的生活方式,不誇張、不鋪張。」
曼達尼的父親經歷過真正的動盪。1972年,烏干達獨裁者阿敏(Idi Amin)指控亞裔「剝削經濟」,並下令驅逐數萬名亞裔居民,馬哈茂德與家人被迫流亡英國,直到阿敏垮台後才返回烏干達。
貝揚加與納馬尼亞都回憶,儘管年紀輕,曼達尼對重大國際與政治議題有明確且成形的看法。納馬尼亞記得,他們曾討論外援問題,這個議題在今年再次成為美國政治中心,因川普(Donald Trump)政府裁撤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引發爭論。
他說,當許多自由派人士批評川普削減對貧困國家的援助時,年輕的曼達尼已帶有來自左翼批判傳統的懷疑:外援往往讓捐助者的得利多於受援者。
納馬尼亞說:「很奇怪,因為我比他年長,但他是第一個向我解釋,所謂援助非洲的體系根本是一場騙局。」
雖然支持者以年輕族群為主,但曼達尼成功吸引城市各階層選民支持。他在五個行政區中拿下四區,延續初選時擊敗政治世家、前州長古莫(Andrew Cuomo)的氣勢。
62歲來自孟加拉、在紐約經商數十年的艾哈邁德(Humayun Ahmed)是註冊民主黨人,但2024年投票給川普,希望變革。這次他改投曼達尼,因為對方承諾解決生活負擔問題。艾哈邁德說:「你得在富人和窮人之間取得平衡。」
然而曼達尼的大勝,為民主黨在2026年期中選舉如何重新凝聚支持,提供一條可能路線。但若曼達尼的政策承諾無法兌現,也可能反過來拖累民主黨。同時,紐約市也可能面臨川普政府的報復。川普已威脅削減紐約聯邦補助,共和黨人則迅速將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的曼達尼貼上「共產」標籤,並試圖牽連其他民主黨人。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前紐約州民主黨部執行主任史邁克(Basil Smikle)說,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曼達尼的「可負擔生活」政策也需要時間才能見效,他說:「紐約出了名難治理。他在第一年多數時間,將必須先凝聚城市共識,再推動具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