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科技戰升級風暴:美國擬限制以美國軟體製造之對華出口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華府近日傳出考慮限制凡「以美國軟體為基礎開發或含有美國軟體成分」之產品輸往中國大陸的消息。據多位熟悉政策討論的官員透露,這項構想仍在研議階段,但已引起產業界與盟國的高度關注。若最終落實,將可能成為科技供應鏈中一枚新興的震撼彈,影響從設計軟體、製造流程到最終出口的整條產業鏈。

本文將從政策內容、戰略脈絡、雙邊影響與全球後果四個面向深入分析,以期釐清其背後的意涵與潛在風險。

政策內容與核心目標

美國政府目前正研擬一項新型出口限制措施:只要某項產品「使用美國軟體」或「含有美國軟體成分」,無論該產品是在美國境內或境外製造,只要最終出口至中國大陸,就可能被納入限制範圍。這涵蓋的層面極廣,從筆記型電腦、工業引擎、飛機零組件乃至高階製造裝備皆可能受影響。

從政策動機來看,這是美國對中國大陸近期加強稀土出口管制的一種回應。大陸在關鍵材料及高科技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已被美方視為國家安全風險。華府意圖透過控制軟體出口,掌握製造鏈中最核心的「無形環節」,以削弱對手在製造與技術上的競爭優勢。

此外,這項政策也顯示美國尋求盟友共同行動的傾向。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指出,若出口限制落實,可能將與 G7 國家協調實施,使管制具備更大國際影響力。

戰略脈絡與國際環境

近年美中科技競爭已從晶片與硬體層面,逐步延伸至軟體與設計工具。過去,美國透過《出口管理條例》(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限制先進晶片與製造設備出口,如今則將焦點轉向「設計階段」的核心軟體,代表戰略焦點正向上游移動。

這不僅是技術競爭的升級,也是一種結構性重組。美國試圖以制度性方式建立「科技壁壘」,確保關鍵軟體與運算平台不被對手國掌握。此舉一旦落實,將促使全球科技產業出現分裂,美國主導的技術體系與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體系可能加速脫鉤。

然而,專家警告,若政策範圍過廣,執行將極其困難。美國軟體幾乎滲透全球製造鏈,若「含有美國軟體」即構成違規,恐引發國際企業避險、重新定位甚至轉移生產鏈的浪潮。

對中國大陸與美國的雙向衝擊

對大陸而言,此舉可能直接打擊其科技製造體系。許多高階設備仍依賴美國開發的設計與控制軟體,一旦供應受限,生產鏈將出現斷層。短期內,企業勢必面臨成本上升與進度延宕;但長期而言,這或將成為加速自主研發與替代方案推進的契機。

同時,大陸亦可能祭出反制措施,包括擴大稀土與關鍵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或對美資企業在華投資設定更嚴的審查條件。雙方若陷入報復循環,科技合作環境將進一步惡化。

對美國而言,這項政策雖有助維持技術領先與供應鏈安全,但其代價不容忽視。多數美國軟體與半導體企業仍高度仰賴中國大陸市場。若出口限制過嚴,將衝擊企業營收與全球市占。美國商界警告,過度限制恐促使他國尋找非美系替代方案,反而削弱美國長期的科技主導地位。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市場反應

若政策成真,全球科技供應鏈勢必被迫調整。跨國企業為因應風險,可能建立「雙軌系統」:一條採用美國軟體與技術,供應美國與其盟友;另一條則轉向非美系軟體或自主開發,以維持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出貨能力。

此種分化不僅影響硬體設計與軟體授權,也將改變全球產業的資料格式、通訊協定與標準化流程。長遠而言,這可能使全球科技發展進入碎片化時代,各陣營形成獨立的數位生態系統。

金融市場的反應已先行出現。消息曝光後,亞洲科技股普遍下挫,顯示投資人對供應鏈穩定性與未來貿易前景的疑慮。市場普遍預期,若出口限制正式公布,將導致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面臨新一輪評價修正。

政策不確定性與執行挑戰

目前此計畫仍停留在內部討論階段,實際出台時間、範圍及細節皆未明朗。華府內部亦存在不同意見:部分官員認為應聚焦於高風險領域以確保政策精準,另有聲音主張應全面收緊,以防技術被間接轉移。

企業界的壓力正在累積。美國多家科技與軟體公司表示,若出口限制過於籠統,將使其全球營運陷入不確定。如何判定「含有美國軟體」的程度的執行層面同樣棘手,若僅部分模組來自美國供應商,是否也受限?這些問題都尚無明確答案。

同時,若盟友未能一致配合,政策效果可能大打折扣。歐洲、日本及韓國企業若選擇不完全遵循美國規範,則可能形成「灰色供應鏈」,讓出口限制形同虛設。

總體而言,美國考慮限制以美國軟體製造之對華出口,代表科技戰正從硬體擴展到軟體層面,並成為新型經濟戰略的重要支點。此舉反映出美中科技脫鉤的深化,也揭示了供應鏈安全與經濟利益之間的微妙平衡。

對中國大陸而言,挑戰雖嚴峻,但也可能成為技術自主與產業升級的契機;對美國而言,政策若缺乏精準與協調,恐反噬其全球產業優勢。未來幾個月,政策是否落實、範圍如何界定、盟友是否同步跟進,將成為觀察全球科技格局的關鍵指標。

在這場以「軟體」為核心的新冷戰中,世界正在見證科技主權與全球化秩序之間的再平衡。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