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當前國際舞台上,川普(Donald Trump)近期對俄羅斯推出的一系列新制裁政策,掀起全球關注。此舉標誌著美國對俄戰略的重大升級,然而真正的關鍵在於:這些制裁能否迫使普丁(Vladimir Putin)改變其在烏克蘭衝突中的策略?本文將從三大層面進行剖析:制裁設計與範圍、俄羅斯的承受能力與替代路徑,以及外部因素(特別是中國大陸與印度)的關鍵角色。最後,我們將對這波制裁的成效做出綜合判斷。
制裁設計與範圍:是否夠「狠」?
川普政府的制裁已從此前較為謹慎轉向激進。近期宣布對俄羅斯兩大油企 Rosneft 和 Lukoil 實施黑名單處置,這兩家公司合計約佔俄羅斯石油產量的一半。此舉是繼拜登政府時期對 Gazpromneft 和 Surgutneftegaz 制裁之後,意味著美國已將俄羅斯四大原油生產商納入制裁範圍。
這項策略的邏輯在於:俄羅斯政府高度依賴石油天然氣出口,其收入占國家預算的 30% 至 50%。若能有效切斷或削弱其油氣收入,理論上可對普丁政權造成財政壓力,進而動搖其對烏克蘭戰爭的堅持。
然而,仍有兩大關鍵需關注:一是制裁的實施與執行難度,例如是否有途徑繞開美國主導的金融系統,或透過第三方國家轉手;二是制裁對俄國國內經濟的「即時衝擊」是否足夠。目前俄羅斯經濟成長率被預測今年不到 1%,遠低於過去兩年的超過 4%,同時國內通膨率仍維持在約 8%。顯示經濟已受創,但尚未崩潰。
因此,就設計而言,川普這波制裁比以往更廣泛、目標更明確,直接鎖定俄國經濟命脈,但「是否夠狠」仍取決於執行力度與連鎖反應的展開。
俄羅斯的承受力與替代路徑:普丁有沒有退路?
制裁能否生效,核心變數在於俄羅斯的經濟與政治承受能力。目前俄國雖面臨壓力,經濟成長放緩、民眾信心下降,但普丁似乎仍保有堅定意志。他多次強調烏克蘭「屬於俄羅斯」,並對北約擴張抱持敵意,顯示他願意為戰略目的付出長期經濟代價。
進一步看,俄羅斯的替代路徑包括:加強與非西方國家的能源與貿易合作;盡可能使用非美元體系及組建新結算機制以規避美國制裁;特別是在能源出口方面,俄羅斯正積極向亞洲市場拓展,尤其是中國大陸與印度。如此一來,即便面臨制裁,也可能以「財政收縮但不崩潰」的方式渡過難關。
政治上,普丁的權力基盤在國內仍相對穩固,政府透過控制資訊、扼殺異議,使經濟打擊未引發大規模動蕩。報導指出,俄國民眾對經濟改善的信心正在下降,但並未出現嚴重社會不穩。
因此,儘管制裁增加了壓力,但並非立即崩潰的情勢。普丁有「痛得住」的意志與多條替代路徑,使得制裁要達到迫使其改變策略的門檻並不低。
外部關鍵力量:大陸與印度是朋友或中繼站?
制裁成效的一大關鍵在於俄羅斯是否被孤立,以及其主要買家是否願意配合美國減少採購。中國大陸與印度合計購買俄國原油出口超過 80%,若這兩國願意停止或大幅削減採購,將對莫斯科造成重大財政打擊。
中國大陸方面,儘管美國可能施壓其企業,但分析認為,大陸不太可能為改善與美方關係而主動要求大型石油公司停止從俄進口。不過,部分大陸煉油廠因制裁威懾效應,已在操作上減少採購。此一「自我調整」雖非政策配合,但已產生實際效果。
印度則是另一重大變數。印度因與俄羅斯的歷史關係、與中國大陸的地緣政治競合,而保持對俄油的高度依賴。然而,近期報導指出,印度煉油業者「幾乎不可避免地」在十一月末前全面停止俄油進口。若此成真,意味著俄羅斯將失去巨量出口市場。
由此可見,外部買家的動向對於制裁成效至為關鍵。制裁若要成為真正的壓迫工具,不能僅靠美國單邊行動,而須透過買方配合。大陸與印度的角色,成為本次制裁成功與否的核心中樞。
制裁成效評估:成功或徒勞?
綜合上述分析,可從以下幾個指標檢視這波制裁是否有望奏效:
1. 財政與經濟衝擊的深度與速度:目前俄國經濟成長被預測不到 1%,通膨居高不下。若買家持續撤出市場,俄國油氣出口收入將大幅收縮,造成預算缺口,這是制裁可能奏效的一面。
2. 俄國對其戰略定位的妥協可能性:儘管經濟受壓,但若普丁仍堅定目標,不願談判或改變烏克蘭策略,制裁就可能變成「耗損戰」而非「迫使戰」。其痛耐力極高,單憑制裁不一定能立即改變俄方行為。
3. 買家側的配合度:若大陸與印度中的一方或雙方大幅削減對俄油採購,便能放大制裁效果;反之,若它們繼續購買,俄羅斯可通過轉向替代市場維持出口,制裁效力將大打折扣。
4. 次級效應—政治與社會穩定性:經濟衝擊若進一步轉化為社會動盪或政權內部裂縫,可能加速俄國政策改變。但若普丁政權穩固、社會控制強,則制裁只能使其「吞苦水」卻未必改道。
整體而言,這波制裁有潛力奏效,但並不保證。制裁設計已明顯強化,是一次較為嚴肅的打擊;但其最終是否能促使俄國改變戰略,仍高度依賴外部的配合與俄國自身的反應。換言之,制裁可以讓俄羅斯「活得更辛苦」,但未必能立即讓其「改變方向」。
應對與風險:美國與國際社會的挑戰
對美國與其盟友而言,這波制裁伴隨多重挑戰與風險。首先,若油價因對俄制裁上升,美國及其盟國可能面臨通膨壓力再起。其次,若大陸或其他國家轉而加強對俄貿易,制裁效果可能被削弱。此外,制裁長期化可能引發俄方更激進的反擊或不穩定因素擴散。
因此,美國除了實施制裁外,還必須整合盟友及國際體系,使制裁不只靠單邊施壓,而是真正形成多邊聯動。這包括施壓油品買家、金融體系配合封鎖、替代市場封堵等。倘若僅靠美國單方面行動,制裁可能被俄及其夥伴「轉向」或「躲避」。
對國際社會而言,此次制裁顯示出衝突地緣政治、能源安全與經濟全球化之間的複雜交織。對大陸及印度來說,是否配合制裁還牽涉到自身戰略利益與歷史關係,而非單純的美國壓力。
總結而言,川普政府此次針對俄羅斯的新制裁,是一次力度較大的經濟手段升級,目標直指俄國能源出口與政府財政核心。制裁若能獲得大陸、印度等主要買家的配合,並在執行及金融封鎖上縝密推進,其效果可能超出以往。然而,普丁的高度耐痛性、已有的替代出口路徑,以及俄國國內政權穩固的現實,讓「制裁迫使普丁妥協」並非易事。這波制裁可能會讓俄羅斯受苦更深,但並不保證會改變其戰略方向。未來關鍵在於:制裁能否變成真正的制約,而不只是長期耗損戰。只有當外部買家確實退出、俄方替代路徑被有效堵截,且俄內部壓力明顯升高時,這場經濟戰才可能逼出普丁的轉折。否則,這可能又是一場耗費資源卻效果有限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