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白宮西廂的辦公桌上,一支簽署過無數爭議行政命令的筆,正試圖改寫美國250年的政治規則。
2025年10月18日,全美50州爆發以「不要國王」為主題的抗議潮,參與人數超過700萬,創下美國史上單日示威的新紀錄。這場運動不僅反對政策,更象徵對民主制度的捍衛。與此同時,川普(Donald Trump)在海湖莊園發布一段人工智慧生成影片,片中他頭戴金冠、駕駛印有「川普國王」字樣的戰機,象徵民主傳統與威權傾向的正面衝突。
這場政治實驗的核心,是試圖以「反建制、反官僚、反全球化」的手段重塑美國政治秩序。川普革命因此不僅是一場政策運動,更是對美國憲政精神的壓力測試。
革命藍圖:四大支柱
第一支柱是政府改革與去監管。川普上任首日簽署37項行政命令,創歷史紀錄,削弱聯邦官僚體系並宣布裁減政府規模30%。他設立「政府效率部」,邀請企業家馬斯克(Elon Musk)領導,強調以企業邏輯提升行政效率。然而憲政學者警告,這種公私界線的模糊恐破壞民主監督機制。
第二支柱是高關稅與經濟民族主義。川普對加拿大、墨西哥課徵25%關稅,對中國大陸徵10%,自封「關稅先生」。政策雖在製造業州份獲支持,但經濟學界預測物價將上升2至3個百分點,並可能誘發貿易報復與供應鏈斷裂。
第三支柱是擴張性孤立主義。他主張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強化「美國優先」戰略,卻又時常釋放領土擴張言論,引發外交界不安。
第四支柱是社會保守主義革命。川普在就職當日即廢除多元與平權計畫,撤銷LGBTQ+與種族平等政策,重申家庭、宗教與傳統價值的中心地位。此舉雖引發進步派抗議,卻鞏固了保守派支持。四大支柱共同構成了「川普主義」的政治藍圖,也標誌著與傳統共和黨路線的全面決裂。
政治基礎:三大支撐力量
川普的政治革命建立在一個非典型的社會聯盟之上,結合了高科技資本、文化保守派與勞工階層。
首先是高科技資本。以馬斯克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公開力挺川普,標誌矽谷政治取向的重大轉變。這些掌握人工智慧與太空技術的資本勢力,視川普的去監管政策為創造新資本秩序的契機,並以技術與資金支持作為交換條件。
其次是文化戰爭的動員力。川普精準捕捉保守派對「認同政治」的不滿,推動反墮胎、擁槍、限制移民與強化基督教價值等議題,成功喚起文化焦慮與身份共鳴。2024年大選中,他在關鍵搖擺州白人選民中獲得55%支持,顯示這種文化動員的政治威力。
第三是勞工階級。川普長期塑造「勞工代言人」形象,2024年在年收5萬美元以下選民中獲得48%支持,較2020年上升5個百分點。然而,他以企業減稅與去監管為主軸的政策,實際上不利於低薪群體。在AI取代人力的時代,這種階級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
革命阻力:內外夾擊
這場革命正遭遇多層面的反制。國際層面上,川普推行「斷鏈外交」,削弱美國在全球體系中的聯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相關政策將使美國在2025年損失900億美元,流失20萬就業機會。
國內層面,抗議浪潮在「不要國王」運動中達到頂點。民調顯示,示威者中有42%為獨立選民,28%曾支持川普,顯示社會不滿已超越黨派界線。尤其在聯邦政府因預算僵局停擺18天的背景下,抗議聲浪更象徵對威權化傾向的制度抵抗。
司法與官僚體系也成為制衡堡壘。儘管川普任命三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仍有多項行政命令被法院阻止。上任百日內,共27項命令遭司法挑戰,其中15項被暫緩執行。國務院與司法部的離職潮顯示官僚體系的被動反抗,與街頭運動相互呼應,形成阻止「川普革命」進一步擴張的制度防線。
成功的結構制約
川普革命能否成功,取決於美國結構性條件的回應。
資本與勞工利益的衝突是首要難題。AI與自動化的浪潮削弱了製造業回流的可能。麥肯錫研究院預測,到2030年,美國現有職位中將有30%被自動化取代,使「再工業化」承諾與技術現實產生根本矛盾。
民主制度的韌性也在經受考驗。川普的行政權擴張與憲政傳統之間的張力,引發政治學界憂慮美國正邁向「強人式領導」。然而,各州政府的抵抗、司法體系的審查與媒體監督仍在運作,美國憲政結構展現出相當的自我修復能力。這種制度性回彈,或許將防止革命滑向威權。
社會極化則構成最深層風險。皮尤研究中心指出,超過六成選民認為另一政黨「威脅國家」。在這樣的氛圍下,任何激進改革都難以獲得共識。聯邦政府停擺與暴力衝突顯示治理能力衰退,若分裂持續,革命可能最終淪為政治崩壞的催化劑。
當數百萬抗議者的燈海與AI影片中的金色王冠形成鮮明對比時,美國民主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川普革命既是對建制體系的挑戰,也是對民主制度能否自我修復的考驗。
從行政令風暴到全國抗議,從矽谷資本的投入到司法體系的反制,美國同時經歷崩解與重構。這場政治實驗尚未結束,其結果將決定美國能否在不毀壞民主根基的情況下完成再生。無論結局如何,川普革命已重塑美國政治版圖,並為全球民主留下深刻啟示——自由與秩序之爭,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