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華盛頓的誤判 成就金磚的崛起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當全球秩序的競逐進入新階段,金磚國家組織(BRICS)這個由中國大陸、俄羅斯、印度、巴西與南非所創立的十國聯盟,已不再只是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平台。這個佔全球GDP約三分之一、涵蓋近半人口的集團,正逐漸演變為挑戰美國主導秩序的潛在力量。華盛頓過去一度與其中若干成員保持密切夥伴關係,但在過去數年,美國對這些「搖擺的國家」的政策錯誤,使金磚國家從原本的多元平衡,逐步傾向由中國大陸與俄羅斯主導的反美陣營。這不僅削弱了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也可能改變未來國際金融與政治的結構。

金磚國家的轉向與美國的失策

金磚國家原先並非天生反西方的聯盟。儘管北京與莫斯科在創設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但十六年來,多數成員仍維持與華盛頓的合作關係。巴西長期與美國有穩定貿易往來,印度與美國在防務與科技上亦保持戰略協作,南非更被視為民主轉型的成功典範。然而,近年情勢逆轉。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加大對巴西、印度及南非的拉攏,使這些原本相對中立的國家逐步遠離美國。

華盛頓的誤判正是導致這一局面的關鍵。近年美國與印度關係降至冷戰以來最低點,與巴西、南非的關係也跌入數十年來的谷底。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藍道(Chris Landau)甚至在今年九月坦言,美巴關係已陷入「兩百年來最黑暗的時刻」。在外交上,華盛頓不僅失去了原本的合作夥伴,更在無意間推動了北京與莫斯科整合金磚國家的動能。

印度:從關鍵夥伴到貿易對手

印度一向被美國視為印太戰略的關鍵樞紐。自柯林頓政府以來,兩國關係逐步升溫,從 2008 年的民用核協議到 2016 年的「主要防務夥伴」地位,再到「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的復活,雙方合作可謂歷史性突破。然而,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後,政策急轉直下。

他聲稱曾「解決」克什米爾邊境衝突,卻遭新德里否認;同時在白宮接待巴基斯坦軍方高層,刺激印度民意。隨後,他對印度商品徵收 50% 關稅,其中 25% 被指為懲罰其進口俄羅斯石油的報復。更具挑釁意味的是,他威脅對任何「與金磚國家政策一致」的國家再加徵 10% 關稅。這些舉措使印度公開譴責美國措施「不公平、不合理」,並加快與俄羅斯及中國大陸的合作。2025 年 8 月,印度與俄羅斯達成貿易擴大協議;9 月,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七年來首次訪問北京,與習近平及普丁(Vladimir Putin)同台,象徵亞洲戰略格局的新整合。

巴西:被誤解的盟友

美國與巴西的合作雖不如印美關係深厚,但雙邊貿易與投資在過去二十年穩步成長,2024 年美國甚至在貨品貿易上享有約 68 億美元順差。雙方亦在反毒、治安及防務科技上保持合作。然而,川普再度執政後,兩國關係急遽惡化。

導火線是巴西對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發動政變未遂的司法審理。川普將此案視為「政治獵巫」,並以此為由對巴西課徵 50% 關稅,甚至援引《全球馬格尼茨基法案》制裁參與審理的法官與官員。這些行動在巴西引發強烈反彈,促使其更加傾向與中國大陸及俄羅斯合作,並推動「去美元化」政策。巴西現任政府公開主張建立「不依賴美國主導」的新地緣政治架構,進一步削弱華盛頓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

南非:價值觀衝突與外交裂痕

美國與南非之間的摩擦由來已久。華府對南非在俄烏戰爭中多次棄權投票極為不滿,而南非則批評美國在中東問題上雙重標準。今年以來,雙邊關係再度惡化。川普指控南非政府「對白人農民實施種族屠殺」,並為阿非利卡人開設「優先難民通道」,卻同時暫停接收其他地區的難民。三月,他甚至驅逐南非駐美大使,理由是對方批評美國政治運動帶有「白人至上本能」。八月,美方再度對南非商品加徵 30% 關稅,使兩國合作幾近停擺。

這種價值觀與政策的錯位,使南非更傾向與北京、莫斯科及伊朗等國加強聯繫。南非政府高層不斷強調要「擺脫西方強加的不公秩序」,其在金磚框架下與大陸、俄羅斯協作的政治意願顯著上升。

金磚牆的崛起

華盛頓並非全無道理地批評這些夥伴。印度的高關稅政策長期讓外資卻步,巴西對烏克蘭戰爭採「兩邊皆有責任」立場,南非則偏向北京與莫斯科。然而,美國的過度懲罰性外交策略,讓原本的「搖擺的國家」逐漸被推向反美陣營。

金磚國家內部分化本是美國可利用的機會。若北京與莫斯科的陣營無法完全主導,而巴西、印度與南非仍維持一定自主性,金磚對美國的挑戰將有限。反之,若整體向反美方向整合,後果將極為嚴重。金磚若共同推動去美元化,建立替代支付系統,將動搖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若其新開發銀行與應急儲備安排(CRA)擴大運作,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等美歐主導機構的影響力將被削弱。此外,大陸與俄羅斯也可藉此擴張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圈,使美國在非洲、拉美與南亞的布局進一步受限。

修復或錯過的最後契機

若美國仍將這些國家視為對手而非合作夥伴,其戰略代價將持續上升。相反地,若能以務實方式修復關係,仍有轉圜空間。美國可與巴西合作分散半導體供應鏈,減輕大陸在拉美的主導力;可透過「四方機制」繼續與印度平衡印太權力;亦可與南非簽署貿易協定,促其在非洲外交上與美國協調。三國皆擁有關鍵礦產資源,若能善加利用,美國即可在供應鏈安全上獲得戰略支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川普政府在某些方面反而具備重建關係的潛能。這位總統鮮少受制於傳統政策束縛,也常能迅速轉向。例如他對印度態度從親密到敵對只在一夕之間,對俄烏戰爭的立場也多次搖擺。這種「政策可塑性」若能被理性運用,或可成為外交修補的契機。然而,信任一旦受損,修復並非易事。印度與美國花了數十年才走出冷戰陰影,如今若再度破裂,重建將更加艱難。巴西與南非亦可能因美國政策多變而選擇與大陸及俄羅斯深化合作。

金磚國家之所以能在國際舞台上崛起,並非單靠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的推動,而是因為美國自己失去了平衡外交的能力。華盛頓將友邦誤判為敵手,將多邊關係變為零和競逐,反而加速了金磚國家的整合。若美國繼續以懲罰性政策回應不滿,全球搖擺州將不再搖擺,而是徹底傾向另一端。屆時,華盛頓不僅失去盟友,更可能失去維繫其全球地位的制度基石。世界或許不會在一夜之間改變,但當金磚牆愈築愈高,美國勢力的衰退也將成為難以逆轉的現實。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