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經濟優先、政治延後」 翁履中:不談「台灣議題」也是信號

一個半小時的「川習會」落幕,未談台灣議題似顯示「經濟優先,政治延後」。圖為川習會結束後,美國總統川普(左)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走出。圖/取自新華社
一個半小時的「川習會」落幕,未談台灣議題似顯示「經濟優先,政治延後」。圖為川習會結束後,美國總統川普(左)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走出。圖/取自新華社

在韓國釜山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睽違六年的首次正式雙邊會晤。會後川普宣布,美國將下調部分對華關稅,中方則立即恢復大豆採購,稀土出口管制亦放寬,但台灣議題未被納入討論。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在其臉書說,不談台灣議題也是信號,顯示「川習會」是經濟優先,政治延後。

會談歷時約100分鐘,雙方氣氛友好。習近平在開場致詞中指出,中美兩國需成為朋友與夥伴,「中國的發展與美國再次偉大的願景息息相關」。川普則稱習近平為「偉大國家的偉大領導人」,並表示雙方關係將「長期保持穩定」。

美國降關稅 中方加碼採購

川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徵收的「芬太尼關稅」將從20%下調至10%,使中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從約55%降至45%。作為交換,中方承諾立即大量採購美國大豆,並放寬稀土出口管制。這些措施延續雙方此前在馬來西亞磋商達成的框架協議。

市場反應迅速,全球股市上漲,上證綜指創下十年新高,美國大豆期貨亦上揚至十五個月高點。短期內,中美關係出現「技術性喘息」,但結構性矛盾仍未解決。

台灣議題缺席 發出戰略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翁履中說,台灣議題在此次會談中完全未被提及。美方明確表示「我們沒有談到台灣」,這與外界先前關注形成對比。分析人士認為,不談本身就是一種信號:北京的首要任務是穩定交流氣氛、重塑國際信任;而華府則希望避免高風險話題引起摩擦。

翁履中指出,「不提台灣,不是放棄,而是把這張牌留到更有利的時刻。」北京透過暫時沉默,展現戰略耐心,而非退縮。

象徵性讓步與政治操作

翁履中認為,這次川習會成果多為象徵性。如芬太尼管制方面,川普以「減關稅」換取北京加強出口管制,但中國早已設監管制度,川普此舉更像政治包裝。大豆採購方面,主要是滿足美國農業州選票需求,成本低、政治效益高。

至於稀土出口鬆綁上,表面雙方達成了妥協,但實則保留調整彈性,穩住市場,緩解緊張。

結構性矛盾未解 兩強如「帶笑的冷戰」

翁履中表示,這場會談更像「確認會」而非突破性峰會。川普獲得外交成績單,北京釋出善意以穩定市場,但雙方結構性矛盾——科技、軍事及台灣問題——仍未動。

川習會結束後,外界對中美關係短期展望偏正面,但長期競爭仍將持續。翁履中形容兩強以「帶笑的冷戰」方式互動:表面氣氛友好,背後各自盤算如何延續拉鋸。芬太尼、大豆、稀土等議題只是可交易籌碼,真正的矛盾仍存在於科技、軍事與台灣問題之中。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