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平台】台灣搶外國專業人才要再加把勁

方恩格(Ross Darrell Feingold)/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任、華府國際顧問公司高級顧問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自2018年就業金卡啟動以來,截至2025年7月31日,中華民國政府共核發14,046張金卡。七年來平均每年核發約2,000張金卡,數量相當有限。

就業金卡強化在台聘用外籍人士的誘因

就業金卡的核心吸引力之一在於允許持有者自由工作。這項權利讓潛在雇主在聘用外籍人士時,不再困擾需要為其申請工作許可。因為根據我親身經歷,台灣部分雇主之所以不願聘用外籍人士,就是因為他們普遍認定申請工作許可是「麻煩事」。

目前,台灣大型企業或跨國企業在台分支機構,無論是現職人員從其他國家地區調派至台灣,或新聘外籍專業人才,只要具備豐富經驗且薪資可觀,都應能順利取得工作許可。值得肯定的是,過去數十年來,勞動部(及其前身勞委會)與其他政府機關,針對外籍白領專業人士的工作許可制度都已做出大幅改善,且這些改革並不侷限於特定產業。

關於就業金卡,我尚未清楚掌握有多少比例的潛在雇主會要求求職者「去申請就業金卡」,而非取得傳統的工作許可證,這讓就業金卡的成效評估成為挑戰。現有數據同樣未能顯示的是,有多少比例的就業金卡持有者將這張卡做為「數位遊牧」身分來使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台灣為外國雇主或客戶遠距工作。

「數位遊牧」簽證作法可再優化

就業金卡持有者享有的稅務優惠(年薪超過新台幣300萬元前五年可享稅額減免50%)可能吸引部分外籍人士申請就業金卡,並在台生活工作。然而,即便申請人證明過往薪資低於這項門檻,仍能取得就業金卡,所以若政府能公布就業金卡持有者取得金卡後的實際收入水準(而非申請時申報的過去收入總額),將有助於釐清實情。

(編按:2025年6月)台灣新上路的「數位遊牧簽證」,這項新簽證是否能有效吸引更多外國專業人士來台,實施成效則有待觀察。但必須認知的是,數位遊牧簽證的特性:數位遊牧工作者以遠距方式,為居住地外的雇主或客戶工作。然而遊牧工作者對所居住國家的經濟貢獻僅限於房租、餐飲、娛樂及其他消費支出,對該國長期經濟發展並無貢獻。

另外,目前財政部國稅局針對數位遊牧簽證持有者的課稅力度尚不明確。一般來說,台灣會對每年在台居留滿90天至183天的外籍人士課徵所得稅,並且同步計入境外所得。假如國稅局也採用這套規則,則可能降低外籍人士申辦「數位遊牧簽證」的意願,因為他們恐將成為國稅局的課稅目標。

對比「數位遊牧簽證」,台灣現行制度允許多國外籍人士享有90天免簽入境待遇。若符合免簽資格的外國人計畫在台居留六個月,只需在第90天前離境,再重新入境即可。對年輕一代的數位遊牧工作者來說,只需造訪亞洲鄰近國家旅行,再返回台灣,即可再續留90天,讓人有點難以理解為何有人要費心申請數位遊牧簽證。

不宜只著重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領域人才

至於台灣哪些產業能經由招聘外籍人才獲益?科技業對台灣至關重要。同時,台灣新生兒出生率急速下滑,未來最需要國際專業人才的領域將集中於「STEM」領域,即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領域。

至於如何吸引更多STEM人才,最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便是調降目前偏高的個人所得稅率。儘管「就業金卡」的持有者在初抵台灣的前幾年享有稅率優惠,但一旦優惠期滿,對於高薪的就業金卡持有者(及其他的高薪外籍商務人士)而言,台灣的高所得稅率,就會轉為阻礙留台的因素。現行制度中,年收入介於新台幣266萬元至498萬元區間適用30%稅率,超過新台幣498萬元者,稅率則高達40%。

全球其他搶爭STEM人才的地區,個人所得稅率普遍都比台灣要更低。舉例而言,新加坡、波斯灣國家等地區目前都積極發展人工智慧的研發,這些地區的個人所得稅率也相對偏低。甚至連美國,目前的聯邦所得稅率也低於台灣(儘管各州可能另徵州所得稅)。

此外,近年來台灣的居住成本大幅上漲(尤其是高薪專業人士所偏好租賃或購置的住房類型),此因素也讓台灣喪失「生活成本低於其他地區」的競爭優勢。其他無法被化解的阻力還包括:雖不降雪卻寒冷的冬季、地震災害,以及台海的戰爭威脅。

不過考量現實層面,若台灣行政及立法機關針對外籍人士,而非本國公民祭出稅務優惠,在政治上將面臨更大困難。此外,未來幾年國防與長照支出持續增加,經費將面臨更大壓力,大幅調降個人所得稅率的政策勢必窒礙難行。

最後,台灣也必須認知,對外籍人才的需求不僅止於高薪白領專業人士。日本、新加坡、南韓與台灣未來將展開激烈競爭,爭搶具備專業技能的(藍領)外籍人才,以填補製造業的人力缺口。光是2025年,日本、新加坡與南韓就分別宣布了多項吸引並留住此類勞工的政策:日宣布延長外籍技術勞工在日工作期限,並放寬轉雇主限制;星取消外籍技術勞工在當地工作的年限上限;韓則放寬簽證核發標準,吸引外籍技術人才進駐人口萎縮地區。

儘管外國媒體或「海外工作」網站常以吸引白領專業人士來台作為美談,但實情是:如果未來如政府與科技公司所言,台灣主要的科技業製造商仍持續扎根本土,那麼台灣仍將需要大量外籍技術人才,方能填補製造業的職缺。(本文為作者觀點,與啟思民本基金會無關。)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