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平台】台灣的國際品牌形象策展:下一哩路的政策支援

林冠文 /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策展(Curating)作為策略性行銷手法,已在當代國家品牌形象塑造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它能結合新興媒體與傳播技術,提升政策行銷的可見度,也因涉及文化內容的詮釋與展示,常與國族認同建構交織,具有動員政治注意力與凝聚共識的功能。

然而,台灣的複雜外交環境,使國際策展實務操作受限。除純商業型展覽較少受中國因素與潛規則影響外,凡涉國際組織或合作之策展活動,國旗、國號、國歌等傳統國族認同元素往往難以使用,需折衝或創意轉化,增加執行難度與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國家品牌策展已趨向淡化傳統國族符號,轉向日常生活文化與在地故事。許多國家不再僅以歷史或政治象徵作為品牌核心,而回到人民生活世界尋找元素:如台灣的天燈文化、地方節慶意象、台北101等建築奇觀皆可成為素材。抽象與當代美學的運用亦日漸普及,策展人擘畫展覽敘事目標,由視覺與空間設計專業者勾勒符號意象、展攤氛圍與燈光裝置,共同營造國際化展示效果。

制度與資源困境

國家文化內容策展的話語權,實務上仍受政府機構的政治目標與決策者美學視野制約。從主題設定到主視覺圖像挑選,往往需層層審核,符合主事者品味才定案,容易侷限創意與專業自主,不利於建立一致且長期的品牌策略。

更重要的是,台灣長期缺乏對行銷與策展的穩定投入。雖然許多主事者因公務考察累積文化視野與品味,卻鮮少在預算編列上反映。公共國家品牌或地方政府國際參展常以「高CP值」為訴求,經費有限導致展覽設計公司僅能提供制式服務;真正具國際水準的專業策展人或設計團隊,常因報酬與資源不足而避開此類案子。

此外,台灣展覽設計公司在海外缺乏倉儲與客製供應鏈,也限制創意落地。許多國家品牌展覽僅有三至五天展期,經費不足時只能依賴當地主辦單位提供的標準展板與器材拼裝;只有具備充分預算的機構,才能負擔客製物件國際運送與長期規劃。這些結構性問題,使台灣在國際策展舞台難以充分展現軟實力與創新潛能。

政策建議

為突破資源與制度的困境,各級政府在推動國際策展政策時,可從以下著手:

  • 建立跨部會或跨局處專業策展平台:例如中央政府可整合文化部、外交部、經濟部、交通部與地方政府資源,形成常設工作小組,統籌主題、人才與預算,確保策展方向長期一致。
  • 強化預算與供應鏈支持:針對重點市場或旗艦展覽提供穩定補助,協助展覽設計公司在海外建立倉儲與物流網絡,擴大客製化展示物件的可能性。
  • 長期追蹤與評估:建立策展成效評估指標,不僅看人流與曝光,更衡量國際媒體正面報導、合作夥伴數量、旅遊或文化產品轉化率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實踐指標。(本文為作者觀點,與啟思民本基金會無關。)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