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在國際戰略環境中,潛艦向來作為維繫核武嚇阻穩定的「隱形支柱」。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SSBN)之所以被視為核三位一體中最具生存性的要素,正因為它能在浩瀚海洋中躲避偵測,確保能夠進行第二次打擊。
近日多家國際媒體報導,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工程師孟浩及其合作團隊,先後在兩篇研究中提出,一方面利用〈目標概略航向與航速數據,優化反艦飛彈瞄準點與攻擊方向〉,另一方面則發展〈艦載直升機智能搜潛輔助決策技術,透過人工智慧提升反潛搜索效率〉。這些研究雖屬前瞻的技術性,但其戰略意涵卻直指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AI是否正在終結「隱形潛艇時代」?中國是否將AI運用在軍事科技上已獲得突破?還是這是一場心理戰的運用?
當演算法遇上海底藏身術
軍備競賽理論一直在強調「行動—反應」的動態循環。這邊指的是,一國在特定軍事領域取得突破,勢必刺激對手發展反制手段,最終導致軍備螺旋。
中國學者孟浩等的研究正是這一動態循環的生動實例。在〈基於目標概略航向航速的反艦飛彈瞄準點和攻擊方向優化〉一文當中指出反艦飛彈瞄準點優化模型,能根據敵方目標的航向與航速,計算最佳攻擊方向,提升飛彈命中概率。這意味著,即便對手試圖以「高機動」或「不確定航跡」躲避,AI依然能快速更新攻擊解算,縮短「反應鏈」。
而在〈艦載直升機智能搜潛輔助決策技術研究〉一文當中,強調利用強化學習算法,模擬艦載直升機在不同環境下的聲納布放與搜索行為。傳統上,直升機搜潛依賴飛行員經驗與指揮官規則,但是AI的介入,則讓搜索決策更具適應性與最優化,能在複雜環境下自動規劃最可能捕捉潛艇的區域。
這些突破本身並不足以立即顛覆潛艇隱形優勢,但它們揭示「偵測—隱形-AI協同」的軍備循環正進入新階段,一方利用AI提升搜索與攻擊精度,另一方則必須尋求更高階的欺敵與降噪技術。
當潛艦在海底的穩定性遭動搖
戰略穩定的核心在於確保雙方都擁有確信的第二次打擊能力。而在核武的三位一體當中,潛艦因能長期潛伏於深海,而被視為「最難被摧毀的嚇阻力量」。
日本漫畫與影集《沉默的艦隊》便以此為核心設定,描繪一艘搭載核武的先進潛艦「大和號」(海蝙蝠號),如何憑藉深海的隱匿性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劇中反覆強調,潛艦的力量來自「沉默」本身,因為它可以消失在海洋中,無聲地維持戰略平衡,同時也因為這份不可見與不可測,成為國際政治最具戲劇張力的武器。
然而,倘若孟浩等人所提出的技術逐步成熟,這一穩定性可能會遭到挑戰。其一,反艦飛彈瞄準優化模型的出現,使得即便潛艇浮出或釋放水面平台,AI也能快速鎖定航跡,縮短反應時間,降低潛艇的機動優勢。第二,艦載直升機智慧搜索潛艦技術可大幅提升浮標投放與搜索的效率,將傳統上近乎「大海撈針」的作業轉化為更接近「精準捕魚」的行動,顯著降低潛艇成功隱匿的機率。
當潛艇不再被視為「安全堡壘」,將引發兩種風險。首先是誤判風險,一國若深信對手已能隨時追蹤潛艇,可能會傾向於盡早採取先發制人的攻擊行動。其次是冒險部署,為了維持可信的嚇阻,潛艇可能被迫更頻繁地進入高風險海域,從而提高擦槍走火與意外衝突的機率。換言之,即便這些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其所造成的「認知效果」本身就足以影響戰略計算,動搖核武嚇阻的基礎。
從大海撈「潛艦」到動態決策
在《沉默的艦隊》中,「大和號」的力量來自它的沉默與隱匿,彷彿只要潛伏於深海,便能無聲左右全球戰略格局。然而,現實世界並不允許如同海江田艦長在船上播放莫札特的音樂如此浪漫。隨著AI在聲學辨識、無人浮標鏈與水下無人機群上的應用日益成熟,潛艦的隱匿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與冷戰時期主要依賴聲學與人工巡邏的搜潛方式不同,孟浩等研究者所提出的新一代技術強調 多技術融合、動態決策能力與人機協同機制。透過結合深度學習、強化學習與大語言模型等智慧化技術,這些系統能突破傳統方法在環境適應性差、決策靈活性不足的限制。AI不僅能即時處理海量感測器傳回的目標資訊,還能生成最優化的搜潛策略,快速因應複雜且不斷變化的戰場情勢。
在他們的研究中,AI決策演算法展現出更快的收斂速度、更高的獎勵效用,以及更強的穩健性(robustness),顯示AI在模擬環境下已具備比傳統方法更有效率、更可靠的搜潛能力。從戰略角度來看,這意味著潛艦在「深海隱身」的優勢正面臨侵蝕。
然而,許多國家會以「技術聲稱」作為心理戰工具。儘管某些演算法僅在模擬環境下表現亮眼,公開宣示也能對潛在敵對國家的決策者與國內民意產生實際影響。判斷一項技術是真正的作戰能力還是戰略宣傳,關鍵在於是否有可重複的實海試驗、是否公開關鍵效能指標、以及是否已被整合進作戰體系。
更為重要的是,即使這些偵測技術與AI代理人尚未完全成熟,其宣傳與展示本身也會改變各國的戰略計算。也就是說,AI不只是提升作戰效率的工具,它同時也在重塑戰略穩定的心理基礎,把冷戰以來的「水下沉默」遊戲推入新的不確定性螺旋。
南海的AI防禦圈是否成形?
近來中國學者探究AI在軍事上的應用恐非在純粹學術性探討,應與中國的南海戰略有明顯的對接關係。海南島的榆林港與亞龍灣雖是中國戰略核潛艇的主要基地之一,但因周邊水域較淺,常受美國偵察與監控裝置的影響,天然生存性受限。若能將AI為基礎的飛彈瞄準優化與艦載直升機的智慧搜潛算法整合運用,解放軍即有機會在近海構築更為密集且智慧化的反潛防禦圈,以提升094/096型核潛艦在出海與返航期間的安全保障。
這種技術化的防線,與中國近年來透過人工島填海、佈建聲納浮標鏈的「藍海信息網」、以及部署海上無人機群等作為相互補強,一方面以物理與感測資產擴大偵測覆蓋,另一方面以AI演算法提升情報融合與即時反應能力。若這些要素形成協同效應,進而演化為區域性的「AI獵殺網」,將明顯提升中國對第一島鏈的戰略施壓力。反過來說,也會促使美、日、澳洲等國加速發展以AI為基礎的反潛技術與聯合防禦能力,從而引發新一輪的區域軍備競賽與戰略不確定性。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