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美台密談貿易協議 台企赴美投資訓練美國勞工助半導體產業本土化

台積電在美國亞歷桑納州的廠房。圖/取自Frank Bösenberg《推特》
台積電在美國亞歷桑納州的廠房。圖/取自Frank Bösenberg《推特》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團隊正與台灣進行一項貿易協議談判,此協議可能要求台灣承諾在半導體製造及其他先進產業領域注入新資金,並訓練美國勞工。

路透獨家引述5位不具名知情人士說法,根據目前的安排,台灣企業包括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TSMC),將投入資金並派遣員工赴美擴大營運,並協助培訓當地勞工。目前,台灣對美出口商品面臨20%關稅,台北當局正尋求降低稅率,以換取與華盛頓的全面協議。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暫獲關稅豁免,待美國本土產能建置完成。

知情人士指出,台灣承諾的總投資規模將小於區域主要經濟對手韓國的3500億美元(約台幣10.9兆元)與日本的5500億美元(約台幣17.2兆元)承諾,後者已將多數商品關稅從25%降至15%;台灣投資將包括協助美國打造科學園區基礎設施,借鏡台灣經驗。

談判細節尚未明朗,知情人士強調,協議條款仍可能在最終敲定前變動。此協議中有關勞工培訓部分從未被公開報導。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回應:「在川普總統宣布前,有關潛在貿易協議的報導均屬揣測」。美國貿易代表署辦公室未回應路透置評要求。

川普先前表示,在先進工廠中,部分熟練外籍勞工有必要協助培訓美國人。他在上周美國-沙烏地投資論壇(U.S.-Saudi Investment Forum)的演說中提及:「我們將與台灣友人開設一座大型工廠,掌握40至50%的電腦晶片生意。我們的人民需要被教導,這是他們從未做過的事。如果不允許投資數十億美元的企業帶來自家員工開機運轉,我們就無法成功」。

台積電拒絕評論貿易談判,其執行長兼董事長魏哲家今年(2025年)一月表示,亞利桑那州新廠建置時間至少是台灣的2倍,主要因熟練勞工短缺與供應鏈缺口。例如,台積電需從德州調派一半建築工人至亞利桑那,導致搬遷與住宿成本大增。

台灣貿易談判辦公室聲明指出,其團隊正依「台灣模式」持續與美方討論供應鏈合作。台灣自1980年代起發展科學園區,建構完整半導體供應鏈,實現無縫生產。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雙方正交換文件釐清細節,「其他國家很難做到這點,因為只有我們擁有科學園區的概念、實務與成功記錄,能在美國推動此類計畫」。

上月,率領降低川普關稅談判的台灣副行政院長鄭麗君表示,樂觀雙方能就擴大美國投資達成共識。雖然台北積極回應川普振興美國製造業的呼聲,但強調最先進半導體技術與研發將留在台灣。

台灣鴻海(Foxconn)董事長劉揚偉上周表示,公司正尋求與美國及其他國家合作建科學園區,並盼助貿易談判順利。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上,台灣代表林信義透露,他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韓國場邊會討論供應鏈與半導體,貝森特對台灣半導體集群經驗深感興趣。

川普8月宣布對半導體進口課徵約100%關稅,但豁免已在美設廠或承諾設廠的企業,包括台積電;美國官員私下表示,可能暫緩實施。台積電因AI應用需求激增,正投資1650億美元(約台幣5.1兆元)在亞利桑那州建晶片廠,但大部分產能仍留台灣。其他台企如矽晶圓廠環球晶圓(GlobalWafers)也宣布美國新投資計畫。

此協議可能激怒北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24日)與川普通電,重申「台灣回歸中國」是重要議題。白宮尚未評論通話細節。美國雖無正式外交關係,仍是台灣最重要國際後盾與安全保證人。分析人士指出,此協議不僅助美國強化半導體自主,也深化台美經濟紐帶,但需小心北京反應,以免加劇地緣緊張。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