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耗資530餘億元、凝聚國人殷切期盼、承載政府厚望的海鯤號潛艦,歷經近五年建造,終於邁入海試階段。依照原訂計畫,若能在今年9月完成海試,11月交艦,不僅能為建案以來的風風雨雨畫下句點,更能為民進黨推動「國防自主」立下新的里程碑。倘若進展順遂,號稱「潛艦國造推手」的海軍上將黃曙光,自然能名留青史,青天白日勳章指日可待,甚至獲譽為「海鯤之父」。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黃曙光卻突然請辭國安會諮詢委員。
請辭疑雲
黃曙光於2021年6月退伍,旋即轉任國安會有給職諮詢委員,享有比照部長的待遇:月薪優渥,擁有行政助理,配有座車與司機。如今一旦請辭,薪俸大幅減少,官場資源亦隨之消失。因而合理推論,若非迫於外力,他不應在此時主動請辭。此舉自然引發外界聯想──是否與海鯤號的海試狀況密切相關?
海試進度的反常跡象
海鯤號自2020年11月開工,2023年9月下水,2024年7月港試,依規劃應於2025年4月開始海試,卻一再延宕到6月17日、6月26日、7月3日,三度出海進行浮航測試。如果一切順利,接下來要進行「潛航測試」,從潛望鏡深度,50公尺,逐漸增加到200公尺。再之後進行操雷射擊,這才算完成海試。
然而異常之處在於:依國際造艦慣例,新艦在港試階段已確認系統與裝備正常,海試若有缺點,多為小問題,可在靠泊狀態下修復,無須動輒回乾塢。但海鯤號卻在7月3日結束浮航測試後,竟緊急進入台船乾塢,一待就是61天,直到9月2日才出塢。這種情況極為罕見,意味海鯤號所涉工程並非小修小補,而是重大問題。
台船原本信誓旦旦表示將於9月完成海試,但截至9月29日,海鯤號仍未展開潛航測試。更雪上加霜的是,台船總經理已公開承認:9月不可能完成海試。由此看來,即便外行人也應明白:海鯤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核心難題:系統整合
粗略區分,造艦過程分三個階段:
1. 設計:繪製施工藍圖。
2. 裝備採購:依藍圖購置所有裝備。
3. 系統整合:將所有裝備組裝起來,證明「系統功能」正常。
關鍵就在第三階段──系統整合。就如同自行組裝電腦,即便買齊螢幕、主機、鍵盤、滑鼠,也不代表能順利運作。必須有經驗的工程師安裝操作系統,連接各零組件,經過不斷測試與調整,電腦才能正常運行。
對從未建造潛艦的台船而言,系統整合能力顯然不足,因而必須依賴技協。然而,海鯤號聘僱的兩組技協團隊──直布羅陀GL公司與韓國SI公司──不僅名不見經傳,甚至在2022年1月,韓籍顧問曝露的錄音檔顯示,GL是詐騙集團,SI使用假資料。台船明知被騙,卻不敢說出實情。因為一旦說出實話,可能整個案子都會中斷。
給台船的建言
潛艦國造走了5年,一路敲鑼打鼓,大肆內宣,後續接棒的專案團隊不可能「說斷就斷」。因為沒有人能夠承擔此政治風險。可是,後續又應如何收尾?
1. 安全優先:沒把握以前,絕不可為趕時程而倉促下潛。潛航測試若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2. 風險控管:海鯤號造價530億元,交艦前責任全由台船承擔。一旦發生事故,不僅人命難以估價,單就已投入的金額已超過台船四個股本。
3. 專業協助:必須尋求真正具備潛艦整合經驗的國際團隊。若實在不可得,當年海龍、海虎潛艦在荷蘭建造時,海軍曾派專業監造團隊,實地學習整合技術。這批人部分仍在國內,經驗遠勝台船,建議透過海軍出面協調,請他們投入協助。
結語
身為曾經的海軍一員,我一生都盼望「潛艦國造」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能滿足海軍作戰需求的戰力。海鯤號的成敗,不僅攸關黃曙光的個人榮辱,更關係海軍的整體戰力與國家安全。我衷心期盼台船能正視困境,勇於尋求專業協助,務實解決問題,讓海鯤號終能順利完成海試,成為海軍戰力堅實的一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