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從晶圓廠到生態圈:美國複製台灣半導體聚落的文化挑戰

新竹縣政府設置AI智慧園區吸引緯創資通、智邦科技、義隆電子及普生公司等大廠進駐。圖/取自新竹縣政府
新竹縣政府設置AI智慧園區吸引緯創資通、智邦科技、義隆電子及普生公司等大廠進駐。圖/取自新竹縣政府

黃靖麟/國立大學副教授

近年地緣政治劇烈變動,半導體已躍升為國家安全的核心戰略資源。美國為了重振製造業、強化供應鏈韌性,祭出《晶片與科學法案》,以鉅額補貼吸引全球頂尖半導體企業赴美設廠。台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自然成為美方力邀的合作對象。

在美台政府的推動下,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的投資案迅速成形,象徵雙邊經貿與安全合作的新里程碑。然而,這項看似雙贏的計畫,在實際執行上卻困難重重。從建廠延宕、成本飆升,到勞工短缺與工會文化衝突,問題層出不窮。這不只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更揭示了將一個高度整合的產業生態系「移植」到異地的深層挑戰。

筆者對於美國從台灣移植此類科技園區,感到悲觀,論點如下:

單點移植難成聚落:創新系統的啟示

若以英國經濟學家 Christopher Freeman「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理論來分析,美國的策略恐難達成預期目標。該理論指出,創新能力來自政府、產業、學術界與社會文化交織而成的網絡,而非單一企業或技術突破。台灣半導體的成功,正是建立在這樣一個高效、緊密且具彈性的創新生態系之上。

在台灣西部走廊,從IC設計、晶圓製造到封裝測試,形成了一個「一小時產業生活圈」,供應商與技術支援密不可分。反觀美國,雖擁有世界級大學與研究機構,但半導體製造鏈早已外移,缺乏成熟的配套社群。將台積電的晶圓廠這顆「心臟」移植到美國,卻未同步建立「血管」(供應鏈)與「神經」(協作網絡),自然難以高效運作。

創新系統理論提醒我們,複製單一成功元件而忽略其所依賴的整體環境,成功機率極低。美國若真要打造自主半導體聚落,不能只靠補貼吸引龍頭企業,更需重建完整的產業支持網路。

台灣經驗:硬體之外的制度與社群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正是制度與社群共同作用的成果。1970年代末,政府成立工研院,引進技術、培育人才,並規劃科學園區,提供基礎設施與行政支援。更透過開發基金扮演創業投資者角色,催生聯電與台積電等企業。

台灣的成功不僅來自政策,更來自產業社群的形成。大量從矽谷歸國的工程師,帶回技術與人脈,建立起信任與知識分享的文化。這種基於共同背景與奮鬥目標的社群,使供應鏈合作超越合約,形成高度彈性與效率。

美國若以為只要劃地建廠,就能複製「美版竹科」,無疑忽略了台灣數十年制度建設與社群累積。硬體可以複製,驅動其運作的「軟體」──制度與文化,卻難以仿效。

成敗關鍵:無塵室外的人心與文化

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的挑戰,根源不在技術或資金,而是社會文化的差異。台灣半導體奇蹟,建立在「趕工文化」與集體主義的工作倫理之上。工程師為了良率與技術突破,隨傳隨到、不眠不休,這種「爆肝文化」雖具爭議,卻是效率與彈性的關鍵。

這種文化背後,是社會對「科技興國」的集體認同與高度信任網絡。但在強調個人權利、重視生活平衡、工會制度健全的美國,這套模式顯然水土不服。這不是價值高低的比較,而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契約。

技術可以轉移,設備可以購買,但文化與信任無法複製。美國若要建立本土化的半導體聚落,必須在自身文化基礎上,發展出適合的管理與協作模式。最終,決定科技園區成敗的,或許不是無塵室裡的機台,而是無塵室外的人心與文化。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