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在失去兒子後,最常做的一件事,是靜靜翻看他朋友圈裡的照片與文字。那是她與孩子間最後的連結,也是她失落時的精神寄託。這樣的場景,在數位時代愈發普遍,也折射出一個日益重要的議題:當人離世之後,屬於他的「網路人生」會發生什麼事?
近日,「人去世了微信朋友圈會消失嗎」的話題登上網路熱搜,引發廣泛關注。新華社報導,10月16日從微信確認,自今年9月起,微信對長時間不使用的帳號不再進行回收處理,不活躍帳號的朋友圈內容也不會被清理,逝者留下的文字與影像將繼續被保留。
數位遺產保留政策 從技術走向情感
微信表示,過去對長期未使用帳號進行回收,是平台基於資源與安全策略的通行做法。對外經貿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許可指出:「因為平台帳號資源有限、安全策略等,對不活躍帳號進行回收,是互聯網平台的慣例。這一次,出於逝者紀念的需求,微信不再回收不活躍帳號,這是向『有溫度的數位空間治理』邁出的重要一步」。
除了帳號保存,微信也針對朋友圈的設計立場進行了說明。微信公關總監「@微信粥姨」在10月15日的播客中表示,朋友圈不會推出「訪客功能」,也不會開放二次編輯。她強調:「朋友圈是記錄一個人的歷史,一個人的人生是沒有辦法回去修改的,所以也不好讓人輕易去篡改自己的編年史。」微信在社交產品設計上,刻意為使用者留下一種「生活原貌」的理念。
法律實務:數位遺產繼承仍有灰色地帶
但帳號保留並不代表逝者的數位遺產繼承問題已迎刃而解。大陸華南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廣東數據資產登記合規委員會委員馬顏昕接受新華社訪問指出,家屬在現實中往往會透過取得手機等方式,登入並管理逝者帳號,但這涉及複雜的法律與隱私問題。
「逝者帳號裡的聊天記錄、通訊錄等,可能包含逝者不願家屬知曉的內容,甚至涉及第三人隱私。同時,這些資料因人格性強、缺乏直接經濟價值,被多數法律專家認為不具獨立財產屬性。」馬顏昕說。此外,在司法實務中,逝者直系親屬對帳號資料的歸屬與處理,往往也會產生爭議。
目前,根據大陸的訊息保護法,對使用者在生前設定的朋友圈可見時間、可見範圍等,視為「生前安排」,在逝世後仍受法律保護。這意味著,即便家屬接管帳號,也必須尊重逝者生前的隱私設置。然而,許多使用者在設定時,並未考慮過去世後的情況,使這一議題更具討論空間。
專家呼籲:需要有溫度、可操作的法律規範
許可強調,如何在尊重逝者人格權與家屬情感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仍需要法律、倫理專家、平台與主管部門共同討論:「應該制定一套有溫度、合法合規、具可操作性的合同安排和法律規範,來處理帳號移交、繼承與查閱刪除等問題。」
事實上,數位遺產議題不只存在於微信。近年來,蘋果、Google、Facebook 等國際平台也紛紛推出「遺產聯絡人」、「紀念帳號」等制度,允許使用者生前設定身後帳號的管理方式。在大陸,微信此次不再回收逝者帳號的決定,也被視為邁向制度化管理的重要開端。
朋友圈裡的一張合照、一段文字、一首歌,對生者而言,都是回望與紀念的重要載體。平台政策的變化,不僅關乎技術管理,更牽動著人們面對死亡與記憶的方式。
當數位生活與現實人生早已難分彼此,如何妥善保存、傳承、尊重逝者的網路足跡,正成為一個需要社會共同面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