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大陸升高貿易戰   關鍵不是稀土是港口費

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

不久前中國大陸突然宣布多項貿易反制措施;包括10月9日對稀土、鋰電池、石墨、超硬材料的出口管制,以及10日對美國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等。9日美國反應還不大,10日川普總統終於坐不住了,嚴詞批評北京的「敵對貿易行為」,並宣布將自11月1日起對中國進一步徵收100%關稅。

中國大陸這次行動突然,不僅白宮意外,各界也對頗為不解。但若長期追蹤美中競爭,釐清中國升級貿易戰的主戰場,將理解這是必然且時機點也可預期。白宮事前未能掌握,反而讓人意外。

由於反制項目眾多,一般多關注稀土的出口管制,認為那是中國出招重心,以報復美國科技制裁。不過這可能看錯重點。中國出台稀土新規,主要目的並不是報復,而是要填補漏洞。明明已經沒有賣美國軍企稀土,為什麼一架就需要440公斤的F-35還能繼續生產?中國要求採購稀土的外國企業填報最終用途逐案審批,就是要封鎖美國軍企透過其他企業轉手採購的迂迴路線。中國如果真的嚴格實施,各國軍企就只能從黑市購買,那價格將非常貴。

美、中港口費的交鋒

這次中國升級貿易戰的主戰場,其實是對美國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這個被外界輕忽的反制,才是中國真正要重擊美國的地方。它的影響很深遠,外界不清楚,白宮卻很清楚。注意川普並不是在9日中國宣布稀土新規,而是在10日中國宣布徵港口費後,才憤怒出手。

為何是對美國的重擊?這要先釐清之前美國對中國的制裁。4月17日,美國宣佈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徵收額外費用,並於10月14日起實施。業界對這項措施的分析多從「另一種關稅」的角度切入,試算商品進入美國再增加的成本,指出將增加美國消費者負擔。

然而這不僅誤解美國這個「大絕招」的戰略意涵,也小看了連鎖反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中國船舶額外收費打擊中國造船業,而造船業是中國經濟的「阿基里斯腱」,是不能垮的。中國非反擊不可。9月29日中國修訂《國際海運條例》,新增反制條款,完成法律依據,10日即宣布對美國船舶收特別港務費,和美國的14日同時實施。而既然反擊,乾脆把補強稀土管制漏洞的措施一併宣布。管制電池是另一個重點,也很重要,將另文分析。

從這脈絡可以理解,中國選這時機點反擊並非無跡可循。美國如果認為中國只能乖乖接受港口費的制裁,就太自大。而9月29日中國修法時白宮居然沒有警覺,只能說:或許川普把中央情報局(CIA)的分析人員,裁得太多了。

對中國船舶收港口費是美國戰略競爭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本質就如同要求台積電將先進晶片產能一半移到美國,都是基於國家安全,而不僅是產業上的考慮。這個「大絕招」經過美國戰略社群與業界幾個月的討論,是深思熟慮後的產物。整個思維邏輯如下。

美國戰略社群最初思考的是戰爭。因為戰爭是競爭的最高階段。雖然美國無意打中國,但美中競爭愈來愈激烈,難保未來中國不會打美國。既然無法保證「美中終必一戰」的想像不會發生,美國就必須要有戰爭準備。

「美中戰爭」如果發生,合理判斷將是以海戰為主的太平洋戰爭。美國海軍雖然很強,但強的是存量。增量部分因為造船業太弱,不如解放軍海軍。美、中實力相當,很可能打成持久戰。而戰爭只要打到持久戰就自然形成消耗戰。美國海軍經不起消耗,而中國海軍在強大造船業的支撐下,卻可能毀一艘、造兩艘,愈打愈強。因此,如果不能打擊中國造船業,重振美國造船業,美國就將是「美中戰爭」的輸家。理解中國造船能力現在是美國的200多倍,就可以理解美國戰略社群的焦慮。

對進入美國的中國製造船舶徵收額外費用,是很有創意的一招。收費很高,初期每噸50美元,10萬噸的船,就要收500萬美元,以後還會調高。所要達到的效果,不是增加美國財政收入,而是要讓國際航運業者為避免這筆額外負擔,選擇不將新船交給中國製造。從邏輯觀點這是合理選擇。即便不跑美國業務的運營商沒有這筆費用,船隊汰舊換新時,購買二手船的業者卻可能運營美國航線。為避免麻煩,國際船東將訂單交給中國打造的意願將會降低。這是「釜底抽薪」,直接從訂單削弱中國造船業。

這招有效嗎?有。國際造船訂單已出現轉向趨勢。當然不是轉給美國,美國造船業現在還沒有能力接單。受惠的是有能力與中國造船業競爭的韓國。

6、7月開始,韓國造船業就接到高於預期的訂單。到了8月,中國造船新訂單全球市佔率雖仍有75%,位居榜首;韓國造船23%居第二,但已較上個月提升7%。這表示中國雖仍為全球造船的老大,但受美國政策影響,訂單轉向的趨勢已經出現。

受惠的韓國因此對美國投桃報李,或者說是當做降低川普關稅的籌碼,《華爾街日報》8月24日報導,南韓政府將在8月25日與美國達成一項價值1500億美元的大型投資協議,該協議以「讓美國造船再次偉大」(Make American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為核心概念,獲得川普政府高度認可。川普政府也訂定政策配合,例如要求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商在2030年以後必須使用美國製造的LNG運輸船,否則暫停他們的出口許可。

美國造船業現在很弱,全球市佔不到1%,要重振原本非常困難。但就像台積電到美國設廠,就能撐起美國晶片製造的半邊天,韓國造船業者如果到美國設廠,同樣也有機會撐起美國的造船業。美、韓合作將逐漸蠶食全球造船市場,長期下來對中國造船業將造成很重的打擊。

造船業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常被外界輕忽,必須宏觀來看才能清楚。造船是勞力密集產業,需要大量工人。這幾年中國房地產不景氣,新的建案很少,大量建築工人失業。這批壯年勞工很難轉換到目前當紅的AI、晶片或電動車產業,甚至到電子工廠擰螺絲,組裝業者都不歡迎。但他們只要經過短期訓練,就可以勝任造船工作。中國造船業不斷擴張,吸收了大量建築業的失業工人,是中國失業率能維持穩定的重要原因。就創造就業機會來說,造船現在是中國的經濟支柱。

因此中國對美國的港口費策略勢必反擊。中國的反擊措施,同樣經過深思熟慮。懸掛美國國旗的船很少,不表示美國航運公司運營的船少,只是採權宜船籍。因此除懸掛美國國旗的船舶外,還包括美國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所擁有或運營的船舶。而只要美國實體擁有25%以上股權的航運企業,就算是美國公司。船舶停靠中國港口要收費。費用也不低,每噸400人民幣。10萬噸的船,就收4000萬人民幣。消息傳出美國航運公司股價立刻反映,例如美森輪船(Matson Inc)股價下跌6.47%,潮水公司(Tidewater Inc)下跌6.07%。

除此之外,對美國製造的船也要收取。雖然美國造的船極少,收港口費似乎並無意義,但卻可以阻止韓國造船業在美國設廠。因為基於同樣的理由,國際船東將訂單交給美國造船的意願將不高,無論是否使用韓國技術。中國對韓國幫美國重振造船業不僅不滿,也會力阻。10月14日,就以協助美國調查港口費制裁了韓國造船企業「韓華海洋」5家位於美國的子公司。那些公司是韓華在美國的布局,包括去年12月收購的費城造船廠,被制裁後將不能取得中國供應鏈。韓華要重新思考投資美國的計畫了。

從專業角度客觀評論,美、中這場港口費交鋒打得非常精采,雙方都是高手,表面上雲淡風輕,實則拳拳到肉。不過中國出手比美國更重,幾乎算KO對手了。現在無論日本、韓國,短期內都幫不了美國,美國要重振造船業必須思考新途徑。同時,美國資本可能會在航運界受到歧視。因為航運公司為避免中國的港口費,可能要求美國股東退股或退出董事會。這傷害很大,川普會憤怒,可以理解。

結論

中國這一輪升高戰局,已帶動貿易戰的風向轉變。原本一路捱打的中國,學會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現在已有能力出重拳反擊。而且態勢上顯得游刃有餘。相對之下,川普威脅加徵中國100%關稅的回應就了無新意,上一輪交鋒經驗顯示,那對美國進口商的傷害,比中國出口商大。現在中國手上的牌比美國多,而且都是大牌;包括大豆、稀土、電池、港口費。優勢在中國這一邊。

因此川普態度變軟,一度暗示將取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峰會,很快表示仍預期與習近平見面。至於關稅,美國財長貝森特已講明:100%關稅不必然會發生。這讓人頗有興趣,一向咄咄逼人的川普,會在10月底的APEC峰會中表現什麼樣的柔軟度?令人期待。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