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登場前,中美貿易戰火再起,大陸9日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後,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翌日隨即宣布,自11月1日起對中國輸美商品額外課徵100%關稅作為回擊。對於北京祭出的「稀土牌」,倫敦《經濟學人》指出,北京此舉並非單純升級態勢,而是可能出於「戰略準備、施壓與報復手段」的三重考量。
北京9日公布的新規定,要求凡出口含有中國稀土成分的產品皆須申請許可證,外國企業若將含有中國稀土或採用中國礦冶、磁鐵生產技術製造的產品出口至第三國,也一律納入管制範圍。此舉意味中國不僅掌握稀土原料出口,也能影響相關技術及供應鏈流向。
《經濟學人》指出,中方的新規能讓中國決定寬鬆地批准申請,亦或強硬地懲罰違規廠商,在和平時期,北京能迅速批准申請,維持全球供應鏈穩定,不過若貿易關係惡化,北京也能藉由取消許可證、拖延申請進度及加強執法來干預供應鏈,不過新規勢必增加供應鏈廠商的支出成本。文章認為,北京的新規範可視作戰略準備措施,並非升級局勢。
文章續指,北京此番行動也可能是在為月底於韓國登場的川習會預作籌碼,透過稀土管制、對輝達(Nvidia)及高通(Qualcomm)等美國晶片商啟動反壟斷調查,北京或試圖同時展示強硬與善意的手段,一邊加大談判壓力,一邊釋放可能採購美國大豆、投資美國工廠等訊息,藉「恩威並施」策略,促使華府在關稅與晶片出口限制上鬆綁。
至於北京的第三層考量,《經濟學人》認為,可能是針對美方9月底推出的「50%規則」進行報復。該規定要求,凡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也將同樣受到出口管制。美方認為此舉僅為補齊漏洞,不過對於北京來說實則違反談判精神,因此以稀土管制回應,展現對等反制的意義。
文章分析,雖然川普以加徵稅率強硬回擊,但其宣布的100%關稅要至11月1日才生效,顯示仍保留談判空間,不過雙方雖皆不願貿易戰全面爆發,但彼此也難以退讓,北京不太可能在外國壓力下撤回新規,而川普也不願對此做出太多讓步。
不僅如此,報導提到,美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及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被指對此進展感到挫折,因兩人近月來在美中貿易協商中投入大量心血,且雙方早在6月達成暫時共識,中方曾承諾「疏通稀土供應」,美方則暫緩對航空引擎與晶片設計軟體的限制,如今戰火再燃,即使重啟對話,雙方或難掩深層互疑。
《經濟學人》認為,無論出於何種考量,北京並非有意引爆川普的強烈報復,中國也不樂見100%關稅如期生效,不過若新關稅於11月實施,物價上漲將正好趕上聖誕採購季,屆時「聖誕老人」恐成為中國在談判中的意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