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極端降雨事件越趨頻繁,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這是今年7月10日農業部和新竹縣政府共同舉辦「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防救演習」,擔任農業部帶隊官的政務次長黃昭欽在「演習兵棋推演」時所作的指示。而這場防救演習項目中的「大規模崩塌」,在行政院於今年4月發布規劃辦理「114年災害防救演習訓令」中,即是「農業部與新竹縣政府辦理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堰塞湖)演習」。
農業部長分不清防災和離災
「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是農業部處理堰塞湖的重要原則,但今年8月13日立委要求農業部處理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時,部長陳駿季卻回應「無立即危險」。然而,立委是提出的要求是因颱風季節已來臨,預見堰塞湖可能將成為高危險的致災因素,故這是基於降低災害發生的機率或減輕災害損失的「防災」,當然並非認為當下有立即的危險。
如果當下馬太鞍溪堰塞湖已有立即的危險,該做的事則是劃定警戒區及採取勸導或強制撤離居民的「離災」。而且,中央政府監測堰塞湖做出採取「離災」措施的決定後,則由地方政府負責執行。因此,陳駿季儘管後來辯稱農業部在8月13日後,仍有對堰塞湖進行勘查及設置監測設施等作為,即說明了立委當時要求農業部要開始做「防災」的工作,但陳駿季的回答猶如是說現在並無「離災」的需要。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是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指揮官,在其下達進行「離災」措施的指令中,首次出現了「垂直避難」的方法。而所謂的垂直避難是指當洪水來臨時,就上到住所建築物二樓以上就地避難,並非撤離居住的建築物。
垂直避難誤導居民是「門口淹過就算了」
可以想見,「垂直避難」是出自於緊急而難以撤離時的作法,但居民難免會認為這種方法不必政府教導,遇一樓淹水自然就會上到二樓因應。從而,當居民聽到政府的「離災」指令是「垂直避難」時,會不會就因此認定致災的程度並不大,就如同劉世芳說的「頂多自己家門口有些水淹過了,淹過了就算了,到時候再來清理家園」?
有人將會議時的錄音檔以爆料方式揭露,才讓人了解劉世芳對災害的預判是「頂多自己家門口有些水淹過了」,因而「垂直避難」和「垂直撤離」也才成為約五千居民的「離災」措施。然而,光復鄉的災情已經證明,中央政府不僅無能力對馬太鞍溪堰塞湖採取有效的「防災」,目前造成17人死亡及7人失聯和83人受傷,「離災」措施的決策也顯然失當。
農業部今年7月才做過堰塞湖崩塌演習,但卻在二個月後證明仍缺乏「實戰」的能力,加上7月底的台南水災,豈不讓人對「強化社會韌性」的結果感到諷刺?回想民進黨政府過去三、四個月以來「施政」的重點,原來是全面發動「大罷免」,才又使人恍然大悟。
民進黨政權的韌性愈加強化
災情發生後,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建議黨政重要人士要透過媒體或第三方釋出「澄清且具殺傷力的訊息」。而陳駿季和劉世芳對於主管業務無能為力或決策錯誤,因而造成人民生命和財產重大損失,卻仍不辭職讓有能力的人來做。這些現象,只能說明民進黨政權的韌性愈加得到強化而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