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專欄】垂直避難?還是撒手不管?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在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中的角色與功能備受質疑。圖/中央社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在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中的角色與功能備受質疑。圖/中央社

陳朝平/資深媒體人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造成16死6失聯82傷,光復鄉過半成為泥鄉澤國的悲劇。事發迄今,疏散方案,居然成了責任歸屬爭議的關鍵點,而「垂直避難」一詞,也成了新的風口浪尖!

據報導,「垂直避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嘯避難原則、經濟部水災危險潛勢地區疏散標準作業程序中,都有規範。2018年跟2025年花蓮縣的水災保全計畫中,也可見「垂直避難」一詞。

簡單說,垂直避難是指要爬上建築二樓以上的高處。堰塞湖潰堤後,花蓮縣府不願具名的官員表示,中央直到21日晚上才通知可以採「垂直避難」,這也是花蓮首次實施垂直避難。

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22日晚上8時統計,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影響範圍內共1,837戶、8,524人,疏散方案中分配避難方式為158人收容安置、3,125人依親、5,241人採取垂直避難。

中央應變中心的規劃,看似完備,不過,疏散方案定案不到幾小時,23日清晨7點,堰塞湖就潰堤(壩)了!大羅神仙在世,怕也來不及救!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坦言:短時間疏散8000人,誰也無法做到,花蓮縣政府做不到,中央政府介入也不見得做得到。「垂直避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垂直避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問題是,光復鄉有沒有條件,實施這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由於無法在網路上找到相關的資料,只能提問如下:

光復鄉全鄉公共建築與民宅共有幾棟?二樓上鋼筋混凝土構造、適合就地垂直上二樓避難的房屋有幾棟?有多少民宅是木造、磚造的平房和鐵皮屋?集合式四樓以上公寓有幾棟?有多少居民願意開放自家,讓一樓鄰居垂直上樓避難?

查看花蓮縣統計資料,光復鄉過半居民為原住民。試問,光復鄉人口男女比例多少?65歲以上老年人口、14歲以下幼年人口的占比各為多少?老年人口依賴比又是多少?有多少人口外出打工,在籍不在地?獨居老人、隔代撫養、留守兒童、留守青少年的家庭又有多少?這些家庭和居民有條件依親疏散嗎?適合就地垂直避難嗎?

光復鄉全鄉,罹患慢性病、行動不便、無法自理生活的居民又有多少?他們有條件依親避難嗎?能夠原地垂直避難嗎?報載,15位罹難長者大體都在一樓發現的,罹難者當中,有多少人是行動不便、無法或是根本無條件進行垂直避難的呢?

回到問題核心。

災變發生前不到24小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借箸代籌」,給花蓮縣政府擬訂的疏散方案規定:158人收容安置、3,125人依親、5,241人採取垂直避難。

5241人垂直避難。試問,應變中心可曾真正了解過光復鄉的人口結構、社經條件和屋與建築狀況?5千多人就地就能「垂直避難」?

3125人依親。試問,應變中心可曾盤點光復鄉的人均所得、家庭支出和聯外交通狀態?風強雨驟,潰壩在即,居民有親可依?即使有親可依,如何前往可能的依親地點避難?中央還是地方會提供運輸車輛?他們有何條件在短時間內依親?

158人收容安置,只佔全體應疏散人數的1.85%。可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一開始就認定了花蓮縣府收容安置災民的能量有限。不僅如此,中央未能仔細評估依親和垂直避難的實施條件,對98%應緊急疏散的人口,不啻是採取類似自力救濟的「放生」模式。露骨地說,就是撒手不管,任他們自生自滅罷了!

內政部長兼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的劉世芳說:「頂多家門口水流過就算了」。不論內政部如何解釋、反駁,對照上述種種提問,劉世芳此話,恰恰自我證實了中央對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一事的輕忽,哪裡是李鴻源一句「沒辦法的辦法」,就能輕輕帶過的呢?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