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資深媒體人
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泥流洪水衝襲,光復鄉滿目瘡痍,造成14死32傷、數十人下落不明的慘劇。中央地方互槓,執政黨與在野黨,彼此指責甩鍋。回放撤離決策,有以下幾點疑問。
其一,身兼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的內政部長劉世芳21日要求隔日撤離1800戶,並請縣府確名單。堰塞湖潰決發生於23日,劉世芳要求22日撤離1800戶,等於要求花蓮縣府在24小時內,撤離1800戶,豈不是強人所難?
風大雨驟,1800戶要撤離到何處?如何撤?中央提供了哪些協助?還是只出一張嘴?假如,堰塞湖潰決發生於中央(即台北市),中央可有能力於24小時內撤離1800戶居民?中央可有容納1800戶居民的收容所?
其二,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證實,內政部長劉世芳2週前找他組專家團隊協助監控堰塞湖,並依模擬資料疏散約8000人。試問,模擬疏散建議書可有列出所需的撤離手段和人力資源?可否公布?
其三,花蓮地方警消人士指稱,林保署9次撤離通知,撤離人數,次次不一樣,最終建議撤離600人。試問,中央下達給花蓮縣府的撤離通知,是建議還是具有拘束力的行政命令?以哪個單位下達的「通知」為準?究竟,「中央」的撤離通知,是600人?還是8000人?
其四,按往例,每一次風災都需要經由氣象局、農業部、內政部確認完畢以後通知縣政府。此次應變,無論是撤離8000人還是600人的通知,是如何確認的?何時下達?如何下達?
其五,資料顯示,所謂撤離8000人的通知,是指多數撤離的對象按專家建議採「垂直避難」方式,也就是說,多數撤離對象只須就地往高處或住家樓上移動即可。試問,「垂直避難」,可以躲過此次堰塞湖潰決的滔滔洪水嗎?
其六,我們尊重也信任學者專家們有關「馬太鞍溪堰塞湖無法也不宜爆破」的說法。但是,除了示警、疏散、撤離下游居民外,政府就沒有其他對策了嗎?依前一陣子叫得震天價響的「防災韌性」觀之,我們能從堰塞湖潰決事件中,得到甚麼經驗教訓呢?是不是應該在地震、泥石流、堰塞湖好發地區,興建警報系統和收容避難所,並備妥足夠的醫療用品、糧食與衣物呢?愛台黑熊學院的訓練課程,是不是應該改弦易轍呢?
其七,我很好奇,假如,萊爾校長指稱的「境外敵對勢力」,無預警來犯,「中央」能否在24 小時內撤離1800戶軍政大員、科技專家和機密資料?或者,中央得先籌組專家團隊,等戰爭爆發兩周後再給出建議,採取撤離行動?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悲劇,清楚說明了一事: 中央所謂的「防災韌性」、「防禦韌性」,還是甚麼「社會韌性」,通通是鬼扯淡!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