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美國優先時代的現實抉擇:台灣國防的再定位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第二任川普(Donald Trump)政府上任已近一年,美國在全球戰略上的重心正明顯轉向「自身利益至上」的實用主義。從烏克蘭戰爭停火談判到中東局勢降溫,再到新一輪關稅協商,美國以交易邏輯重新定義盟友與對手的關係,這股「美國優先」浪潮也衝擊了台灣的安全戰略。

近來川普政府不僅拒絕批准超過4億美元的對台軍事援助,甚至未允許台灣總統賴清德經過美國轉機,引發台北與華府關係的敏感震盪。這顯示台灣防衛議題已不再單純屬於「民主與威權的對抗」,而被納入美中經貿博弈與政治談判的更大框架之中。

在這個現實主義主導的時代,台灣如何在「被交易化」的風險下維持自身防衛意義,成為區域安全的關鍵課題。本文將從四個面向探討:美國內部分歧下的戰略變化、價值敘事的失靈與外交調整、盟友互動的再平衡,以及道義與現實間的防衛詮釋。

美國內部分歧與戰略再爭論

在華府政策圈內,對台防衛的意義正出現新的分歧。一派以「抑制主義者」為代表,主張美國應縮減海外軍事承擔,把資源集中於國內。代表人物珍妮佛‧凱瓦納(Jennifer Kevanagh)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美國不應為台灣與中國大陸開戰,而應尋求新的「交易」。她主張美國停止支持台灣獨立、撤除駐台美軍訓練人員與防衛系統,以換取大陸減少對台軍事威嚇與網攻。此論引發學界與政策圈強烈爭議。

批評者指出,這類論調忽視了大陸軍事行動的現實與近年威壓升級的態勢。前美國中情局中國問題專家彼得‧馬提斯(Peter Mattis)指出,大陸在南海軍事化及貿易談判過程中屢次違背承諾,缺乏作為協商夥伴的信任基礎。這反映出,在川普政府的交易導向外交中,若僅以利益交換為準則,可能削弱區域穩定。

與此同時,川普政府內部的戰略主線由國防次官艾布里吉‧柯比(Elbridge Colby)主導,強調以「壓力促改革」的方式敦促台灣自我防衛。台灣政府已宣布將2026年度國防預算提高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32%,並提出特別防衛預算案。據前國防次官補藍道‧施萊佛(Randall Schriver)分析,該預算一旦通過,美國的軍售計畫將迅速恢復。可見,即使「美國優先」限制了政策援助,華府仍期望台灣提升自立防衛的能力,以減少美軍直接介入的成本。

價值敘事的失靈與外交話語的轉變

過去,美國支持台灣常以「民主對抗威權」為道德基礎,然而此一價值論述在川普時代已逐漸失效。9月12日,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在華府發表演說,以「多米諾骨牌理論」(Domino Effect)說明若台灣失守將引發連鎖崩潰效應時,美方智庫反應冷淡。布魯金斯研究院學者萊恩‧哈斯(Ryan Hass)直言,這種冷戰時期的論述無法說服現今的華府決策圈,因為「民主對威權」已非川普政府的外交核心價值。

這一現象顯示,美國的對外政策邏輯正轉變為「利益優先」,傳統的理念訴求難以影響決策者。對台灣而言,若僅以價值同盟自居,將難以在美國內部競合的政策環境中維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互惠合作」為基礎的新敘事。台灣必須在半導體、能源安全、供應鏈穩定等領域展現對美國的實際貢獻,以「可見的利益」重新定義其戰略價值。

岸田文雄前日本首相在訪談中提到,與川普政府談判時必須從「利益算盤」出發,而非抽象理念。這一提醒同樣適用於台灣。唯有讓美國看到「與台灣合作能賺錢、能增強安全」,才能在「美國優先」的邏輯下確保支持不墜。這不是屈從,而是一種戰略現實主義的必要調整。

盟友互動的再平衡與自我韌性

面對美國的戰略再定位,台灣應重新思考與盟友的互動方式。首先,必須認清「美國保護」並非永續保證,而是建立在政治氛圍與經濟算計之上的暫時契約。當前美國社會的孤立傾向與財政壓力,使海外軍事承擔成為被檢討的對象。若台灣仍以「必然防衛」為假設,可能在突變時刻陷入戰略真空。

因此,台灣的國防思維需轉向「自我韌性」與「區域協作」並重。這包括強化國防產業自主、發展不對稱戰力、加深與日本、澳洲及歐洲民主國家的技術與情報合作,形成多層次安全網。即使美國政策重心轉向內部或他區,台灣仍能維持基本防衛與國際支持的能量。

同時,在外交敘事上,台灣需更靈活地調整對外溝通語彙。對華府政治圈,應強調台灣作為高科技供應鏈樞紐與印太安全支點的實質功能;對美國社會與輿論界,則可適度融入民主價值與人權意象,以呼應美國傳統精神。這種「雙語式外交」策略,正是面對分裂的美國政治環境時最有效的應對之道。

道義與現實之間的防衛再詮釋

雖然「美國優先」削弱了理想主義的色彩,但並不意味價值訴求完全失效。在美國社會中,仍有輿論關注自由、人權與國際秩序。若台灣能善用此部分聲音,將有助於在國會與民間維持支持度。同時,過度迎合「交易政治」亦可能反噬自身,使台灣被視為可交換的籌碼。

因此,台灣的國防論述應兼顧「道義」與「現實」兩端。道義層面上,持續展現自由社會的治理成果與防衛決心,強化國際信任;現實層面上,透過提升國防預算、發展國產武器、加速後備體系改革等措施,向世界證明台灣不是被動依賴者,而是積極自衛的夥伴。當台灣的防衛能力足以減少外部干預的成本,美國與其他盟友才有更強動機持續支持。

結語

在「美國優先」的時代,國際關係的本質不再是理念共同體的聯盟,而是利益結構的協商。台灣若欲在其中穩固立場,必須拋開單向依賴的思維,重新定義自身在印太安全架構中的角色。防衛的意義不只是抵抗外來威脅,更在於展現一個社會維持自由、自主與責任的能力。

當台灣能在現實政治中以自信與靈活展現戰略價值,便能在波動的美國政治中持續被看見,也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安全命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