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詡自由市場的美國 硬要學中國「計劃經濟」?羅奇:學不來!

經濟學者史蒂芬.羅奇在《南華早報〉著文認為,美田以行政命令為主如同走短線,不若大陸以「五年規劃」對經濟長遠發展有幫助,但他認為美國想學卻學不來學不像,圖為今年2月專家座談「十五五規劃」編制。圖/取自國新諮詢
經濟學者史蒂芬.羅奇在《南華早報〉著文認為,美田以行政命令為主如同走短線,不若大陸以「五年規劃」對經濟長遠發展有幫助,但他認為美國想學卻學不來學不像,圖為今年2月專家座談「十五五規劃」編制。圖/取自國新諮詢

當大陸正緊鑼密鼓編制「十五五規劃」(2026-2030)之際,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卻以高達205道行政命令作為主要施政手段,至今僅簽署少數法案入法。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在《南華早報》發文說,兩相對照突顯了一個顯著落差,即中國有完整戰略規劃體系,美國卻缺乏長遠發展藍圖,只能憑短線政治壓力與交易思維做出反應。

中國五年「計劃」變「規劃」:從錯誤到撥亂反正

大陸自1953年起推動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早期五年計劃深受毛澤東與史達林模式影響,過度講究意識形態,導致嚴重災難。「二五計劃」(1958-1962)期間涵蓋「大躍進」,「四五計劃」(1971-1975)則陷入「文化大革命」的混亂。

直到「五五計劃」(1976-1980),大陸才逐步轉向經濟建設為中心,撥亂反正,強化民生改善,規劃逐漸科學化。到「九五計劃」(1996-2000)推動國企改革,「十一五計劃」(2006-2010)著重「消費驅動」結構轉型。2011年時改「計劃」為「規劃」,始稱「十二五規劃」,標誌經濟治理從高度計劃經濟導向以「指導、方向性」為主,給市場更多空間。如今「十五五規劃」則強調進一步推動綠能、人工智慧(AI)、先進製造等新興領域長期發展。

大陸制定的五年規劃,通常要中共人大會議通過。十四五規劃今年收官,十五五規劃預計在明年兩會通過並實施,圖為今年3月11日閉幕的全國人大會議。圖/取自新華社

大陸制定的五年規劃,通常要中共人大會議通過。十四五規劃今年收官,十五五規劃預計在明年兩會通過並實施,圖為今年3月11日閉幕的全國人大會議。圖/取自新華社

中國的規劃機制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主導,不僅吸納部會意見,還廣泛徵詢學界與業界。最大特徵在於「一旦完成,就立刻著手下一個規劃」,形成制度化的長期循環。

美國拒絕規劃 川普靠行政令「救急」

羅奇是美國知名經濟學家,長期關注美中經濟與全球金融議題,先前曾任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亞洲區主席,現任耶魯大學資深教授。他說,與中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厭惡計劃」的文化。

羅奇表示,在美國,自由市場與「看不見的手」被奉為圭臬,政府僅透過貨幣政策與財政預算進行調節。但在高度對抗的政治環境下,國會審議常陷入僵局。從柯林頓(Bill Clinton)時期的預算對峙、歐巴馬(Barack Obama)的健保爭議,到川普第一任期的邊境圍牆問題,美國政府關門已成常態。

二度入主白宮後,川普更加依賴行政命令處理政策。這種「短線治理」雖然靈活,但缺乏一貫性,往往隨選舉政治與貿易談判起伏。近來他揚言對進口晶片課徵100%關稅,並要求企業在美國設廠才能豁免,這雖模仿中國「以市場換投資」的策略,卻缺乏完整的配套規劃。

川普上台至今,羅奇說,已簽署了205道行政命令,相較北京做法,這就是炒短線,不利國家發展。圖/取自The White House FB

川普上台至今,羅奇說,已簽署了205道行政命令,相較北京做法,這就是炒短線,不利國家發展。圖/取自The White House FB

一名亞洲經濟學者直言:「中國在做系統工程,美國在做交易。」這正是當前中美制度差異的縮影。

德國「工業4.0vs.日本「產官學合作」

羅奇拿美中「經社制度」做對照,事實上,歐洲、日本也有不同的制度。以歐洲來說,歐洲並非沒市場機制,但德國以「工業4.0」為代表的政策,展現另一種長期路徑。自2011年起,德國政府推動製造業數位化,透過公私協力平台,結合工業聯盟、科研機構與企業,訂定未來十年以上的技術藍圖。

「工業4.0」並非政府一紙命令,而是一套跨部門、跨產業的協調架構,從機器人到智慧工廠都有配套。這種模式兼顧市場彈性與國家戰略方向,讓德國能在歐洲製造業中保持領先。相比之下,美國雖然有矽谷創新,但缺乏由政府主導的宏觀戰略,往往依賴企業自發性,導致缺乏整體方向。

至於日本,自戰後以來也以「官產學合作」聞名。經濟產業省長期扮演產業政策推手,協助企業進入半導體、汽車等關鍵領域。從1980年代的「VLSI計劃」到近年的新能源與數位轉型,日本的政策往往具備十年以上的視野。

即便日本經濟自1990年代起陷入停滯,但其政策體系仍保留「長期規劃、逐步調整」的傳統。相較之下,美國現行做法過於依賴市場短期回饋,難以在全球產業鏈競爭中保持韌性。

川普式「國家資本主義」?

川普近年作為,包括出手干預英特爾、美國鋼鐵(US Steel)、稀土公司MP Materials,甚至與輝達、超微協商晶片對中出口,都讓外界質疑:美國是否正走向「國家資本主義」?

不過,美中最大的不同在於,川普的干預往往針對單一企業、單一交易,而非基於長遠規劃,如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與「AI+計劃」,都是跨部門、跨世代整合藍圖,美國則多停留在「補貼基建、拉攏投資」層次,缺乏系統工程。

除文化與政治差異,美國還面臨財政與儲蓄不足的限制。羅奇在文章表示,中國能透過龐大的國內儲蓄,支撐國家主導的產業投資;美國則長期依賴外資,且聯邦赤字不斷擴張。當川普試圖推動新工業政策時,很快就受到財政掣肘,難以形成持久戰略。

更重要是,美國社會強烈的「反中情緒」,使得任何類似中國式的規劃,都會被貼上「社會主義」標籤,進而遭兩黨反對。這種政治氛圍,也讓長期規劃難以在美國落地。

全球供應鏈博弈下的未來

無論是稀土、晶片還是電動車電池,全球供應鏈已進入高度政治化時代。中國依靠規劃與政策導向,逐步鞏固關鍵礦物與製造優勢;歐日則以產業政策結合市場力量,維持競爭力。

反觀美國,羅奇表示,雖然喊出「去風險化」與「產業回流」,但若缺乏制度化規劃,只靠臨時關稅與行政命令,恐怕難以在長期博弈中維持優勢。正如香港「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黃裕舜所言:「美國想學中國,但卻學不會。」這或許正是當下國際政治經濟的核心悖論──一個以市場自豪的國家,卻不得不向「計劃經濟」學習,只是學得既不像,又難持久。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