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通話緩和美中貿易戰氛圍 國際憂台灣已成談判籌碼

美國總統川普(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上周通話,稍緩解美中貿易戰的氛圍。資料圖片/取自CBS News《YouTube》官方頻道
美國總統川普(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上周通話,稍緩解美中貿易戰的氛圍。資料圖片/取自CBS News《YouTube》官方頻道

在美中貿易戰持續延燒之際,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五(19日)進行近兩小時通話,雙方發布的通話紀要雖提及貿易、芬太尼及《TikTok》協議等議題,卻未提及台灣,引發國際專家關注。

綜合路透與中央社報導,國際智庫分析人士指出,此次通話雖略為緩和超級大國間緊張氛圍,卻未達成具體協議,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北京的談判策略中將台灣視為核心籌碼,盼美國明確「反對」台灣獨立,以換取貿易讓步;台灣則夾縫求生,供應鏈地位雖獲強化,卻面臨美國關稅威脅與中國軍事壓力,國際媒體憂心台灣內部經濟與安全處境日益險峻。

此次通話是川普重返白宮後,對中國加徵巨額關稅以來第二次與習近平通話。雙方同意於下月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邊會晤面,川普並計劃明年(2026年)初訪華,習近平則將訪美。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業務與經濟計畫主任甘迺迪(Scott Kennedy)分析,雙方公開的通話內容並未指明任何談判已結案,可能需企業批准或進一步協商,且中國已劃下紅線:若美國推出新出口管制,所有現有談判成果將煙消雲散。他指出,談話框架更傾向中國利益,將於習近平主場進行,讓北京感覺相對安全。 

專家普遍認為,北京在貿易談判中鎖定三大目標:降低關稅、放寬出口管制(如先進半導體晶片),以及在台灣議題上迫使華府表態。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近日舉辦座談,蘭德公司(RAND)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迪皮波(Gerard DiPippo)表示,關稅減免是最為緊迫的議題,出口管制屬中期議題,台灣才是「長期戰略核心」,對北京來說是不會消失的議題,若必要可耐心等待,但無疑是最重要籌碼。他強調,中國盼美國從「不支持」台獨升級為「反對」台灣獨立,此語意差異對北京意義重大。 

台灣在此美中角力中處境微妙。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樞紐,台灣經濟高度依賴美中兩大市場,卻恐淪為談判犧牲品。美國雖排除台灣半導體免於32%關稅,但川普1月曾威脅對台灣晶片進口課徵100%關稅,迫使台積電(TSMC)投資千億美元於美建廠。 中國則持續軍事施壓,近期頻派戰機騷擾,並批評美英軍艦穿越台海為「挑釁」。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東北亞高級分析師楊威廉(William Yang)指出,中國押注川普政府迫於公眾壓力,會在TikTok協議上讓步,維持對演算法控制,並以延長談判拖延時間,利用稀土供應鏈優勢施壓華府。 

民主防衛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高級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警告,此類峰會僅會讓中國以低實質、高宣傳的讓步(如象徵性的芬太尼行動),換取關稅、科技管制及台灣議題緩衝,北京對當前動態「非常滿意」。

國際媒體對台灣地位與處境多持憂慮。《衛報》(The Guardian)認為,川普暫停4億美元(約台幣120億元)對台軍售,引發恐懼其以台灣為籌碼換取中國貿易讓步,此舉發生在川習通話前數小時,凸顯台灣安全恐被交易犧牲。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社論呼籲川普尋求中國對台無時限統一或動武承諾,以防止台海戰爭,強調台灣維持現狀已助亞洲繁榮,但美中競爭正推升區域衝突風險。 

美日韓外長先前曾發表聯合聲明,表達對台海「破壞穩定活動」的憂慮,台灣外交部歡迎此表態,但中國駁斥為「誇大緊張」。全球台灣研究所(Global Taiwan Institute)分析,美中貿易戰重塑供應鏈,台灣雖成美國第七大貿易夥伴,年成長7.1%,但面臨關稅不確定性,恐重創電子產業。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中國問題研究教授陳懷斯(Jessica Chen Weiss)指出,中國正透過「南方關係」多元化避開美國,貿易戰無贏家,台灣夾在中間更需強化韌性。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畫主任格萊澤(Bonnie Glaser)觀察,習近平未提台灣,或許因川普政府延遲軍售、拒絕賴清德紐約過境及降級美台防務對話,讓北京稍減憂慮。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主席拉塞爾(Danny Russel)則認為,川習通話僅確認馬德里《TikTok》協議,但演算法控制未解,APEC邊會及延後訪華顯示談判進展緩慢。哈德遜研究所亞太安全主席克羅寧(Patrick Cronin)表示,美中競爭雖透過領袖對話穩住關稅與科技戰,但太平洋底下暗湧洶湧,雙方僅爭取經濟喘息與自給自足時間。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研究員萊恩·費瑞安(Ryan Fedasiuk)向中央社分析,川習通話未提台灣「並不尋常」,但兩岸議題恐非首要,因為有更多具急迫性的分歧主導議程。國際危機組織美中事務高級研究與倡議顧問懷恩(Ali Wyne)樂見通話為後續的面對面會晤鋪路,有助穩定川普第二任期美中關係,但中國仍強調美國須先鬆綁貿易限制。 

賴清德總統近日仍強調「防備是唯一選項」,並模擬中國攻擊演習,誓言強化國防與社會韌性。在美中貿易戰陰影下,台灣須平衡供應鏈優勢與地緣風險,國際呼籲華府勿以台灣換取短期貿易勝利,以維區域和平。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