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行政院主計總處每月公布《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最新的7月調查報告,台灣勞動市場的表面繁榮與深層不均再度交錯呈現。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平均經常性薪資達50,670元,總薪資則因獎金與加班費拉抬至69,088元,年增率分別為2.98%與5.21%。這些數字不僅揭示薪資成長的疲弱,更暴露出台灣所得分配的結構性裂痕。
平均數的神話與中位數的沉默
台灣薪資統計長期以平均數為主軸,塑造出一種「整體向上」的敘事氛圍。然而,平均數的提升往往是由少數高薪職位拉抬,無法反映多數勞動者的真實處境,很多人的感受就是台灣薪資哪有這麼高。
報告中也指出,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平均總薪資高達809,137元,年增率達9.43%,但此類高薪是否集中於少數企業或職位,統計未加說明。相對地,部分工時員工的經常性薪資中位數僅為15,782元,年增僅0.58%,顯示低薪族群的薪資幾近停滯。
中位數的統計雖已納入報表,但其政策意涵仍未被充分挖掘。若以中位數為基準,台灣薪資結構的極化現象將更為明顯。平均數與中位數的差距,正是所得不均的量化證據。當政策制定者仍以平均數作為施政依據,所得分配的偏差將持續被合理化,而低薪勞動者的困境則被統計語言所遮蔽。
產業結構與所得階層的斷裂
台灣經濟長期依賴出口導向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導致薪資分配高度集中於少數技術密集部門。電子、半導體、精密製造等產業因具備全球競爭力,獲得政策與資本雙重青睞,薪資水準亦隨之提升。然而,服務業、支援服務、住宿餐飲等勞力密集產業則長期處於低薪狀態,薪資成長緩慢甚至停滯。這種產業間的薪資斷裂,進一步加劇社會階層的分化。
更嚴重的是,統計報表未能揭示企業規模與資本密集度對薪資結構的影響。大型企業具備議價能力與獲利空間,能提供較高薪資;中小企業則受限於成本壓力與市場競爭,薪資水準普遍偏低。當統計未加區分企業規模,所得不均的制度性根源便被掩蓋,政策介入亦難以精準施力。
非典型就業與隱形低薪的擴張
隨著平台經濟與零工型態興起,台灣勞動市場的非典型就業比例逐年上升。Uber Eats、Foodpanda、接案設計師、兼職教師等新型態勞動者,多處於無保障、低報酬的工作環境。然而,主計總處的薪資統計尚未全面涵蓋此類勞動型態,使得隱形低薪現象難以被量化與揭示。
非典型就業者不僅薪資偏低,更面臨工時不穩、社會保險不足、職涯發展受限等多重困境。當統計制度仍以傳統全時受僱員工為主體,非典型勞動者的處境便被排除於政策視野之外。所得不均不只是數字上的差距,更是制度性排除的結果。若不改革統計涵蓋範圍,所得分配的真實輪廓將持續被扭曲。
從統計技術到改革轉型
薪資統計揭示的不只是數字,更是制度如何分配報酬、如何定義勞動價值。在台灣現行經濟結構下,所得分配的扭曲已非偶然,而是制度性的結果。若不從制度層面重新定義合理薪資與勞動價值,薪資統計將永遠只是表面繁榮的遮羞布。
台灣需要的不只是數字,更要揭示制度不公、促進討論的公共平台。薪資統計不只是經濟指標,更是社會正義的溫度計。而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更精準的統計,而是更勇敢的制度批判。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