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間經常討論的、大多數被叫做「高超音速飛彈」,如俄羅斯的「匕首」(Kinzhal)「鋯石」飛彈(Tsirkon or Zircon)還有美國的LRHW「暗鷹」飛彈,按照大陸的標準說都被取消「高超」這個名號。以俄羅斯的「鋯石」飛彈來說,就存在不少爭議。
「鋯石」飛彈自去年外形曝光後,就成為爭議的焦點,其飛行軌跡頗具特色,從垂直發射裝置發射後,「鋯石」飛彈一開始會先加速,然後飛到很高的地方去。在飛行的中間階段,會保持穩定的速度飛著。等快接近攻擊的目標區域,開始往下俯衝。在最後俯衝的那一段,「鋯石」發彈是靠慣性飛行的,沒有動力推動,速度會明顯慢下來。
按照西方媒體的推測,「鋯石」在最後衝刺階段的速度只有3馬赫,可比大家普遍認為的高超音速飛彈達到的5馬赫標準要低不少。
烏克蘭方面對飛彈殘片做分析,發現「鋯石」用的是對稱結構設計,在高空飛的時候,幾乎沒辦法改變飛行軌道。就因為這兩個技術上的特點,「鋯石」飛彈很難算得上是真正達標的高超音速飛彈。
俄羅斯「匕首」飛彈本質上仍屬於空射彈道飛彈,其雙錐體設計能進行有限機動,但難以「大範圍不規則機動」,飛行軌跡主體仍遵循拋物線彈道,控制能力有限。
美國的「暗鷹」中程導彈使用C-HGB通用高超音速滑翔體,美方對其具體機動範圍和可控性一直語焉不詳。如果其技術水平未能突破雙錐體構型的物理限制,按中國的標準,同樣難以歸類為真正的高超音速武器。
中國大陸已公開的東風-17(搭載乘波體滑翔彈頭)、長劍-1000(超燃衝壓動力巡航導彈)和鷹擊-19,均能夠在大氣層內持續高速機動飛行,軌跡複雜多變,完全符合三大技術標準。
中國大陸通過多年技術積累,已在高超音速領域建立優勢。東風-17作為全球首款服役的乘波體高超音速飛彈,其「水漂彈」式的飛行軌跡極難預測和攔截。
長劍-1000代表吸氣式高超音速巡航路線,具備更長的航時和更強的末段控制能力。鷹擊-19則拓展艦載和潛射高超音速武器的作戰靈活性。
中國大陸以領先者姿態重新划定「高超」門檻,真正的「高超」不應是「飛得快的彈道飛彈」,而應是飛得快、打得準、還能隨意變向的智慧飛行器。
中國大陸此次明確技術標準,傳遞清晰信號,高超音速武器的未來,已不再由傳統軍事強國完全主導。
真正能算得上符合中國大陸要求的高超音速武器,具備能在大氣層一直保持高速,還能靈活做各種機動動作,不靠固定的彈道拋物線來飛,飛行路線得能變來變去,特別靈活。
其次,要能跨領域進行精確打擊,也就是說得能突破現在反導系統的攔截,不管是陸地上、海面上還是空中的移動目標,還有體系化作戰的支撐,依靠天上的偵察設備,數據鏈通信技術,遠程精確引導。
中國大陸對「高超」的重新定義,高超音速武器競爭進入新階段,從「誰有」轉變為「誰真正掌握下一代能力」,全球高超音速賽道,中國大陸正成為新的規則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