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八月,四川涼山州會東縣的山林裡,就會出現壯觀的一幕:上萬人提著手電筒和塑料桶,在夜色中穿梭,只為捕捉剛破土而出的「金蟬」。
這些「金蟬」,其實就是蟬的一生中最關鍵的階段——羽化前的若蟲。在被人端上餐桌之前,牠們已在黑暗的地下生活了3到5年,默默吸食樹根汁液,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夜。
蟬的生命週期極為獨特,先是產卵,雌蟬將數百枚卵產在樹枝縫隙中,孵化後掉落地面;蟬再來是潛伏,孵化出的若蟲鑽入土壤,在地下度過數年,以吸食植物根汁為生;最後羽化:當牠們發育成熟,會在夏季傍晚破土而出,爬上樹幹,褪下最後一次「金蟬殼」,成為會鳴叫的成蟬。這也是「金蟬脫殼」這句成語的由來。
蟬蛹在被人端上餐桌之前,牠們已在黑暗的地下生活了3到5年。圖/取自封面新聞微博
據光明網報導,會東縣林草局專家郭成林表示,外界雖擔心大規模捕撈會影響生態,但觀察十多年來,當地蟬的數量仍相當穩定。這主要是因為,蟬的地下潛伏時間長,大部分生命在地下,人工難以大量捕撈。雌蟬一次可產數百枚卵,天然補充能力強悍。再則,自然捕食者眾多,即便人類不捕,鳥類、青蛙、刺猬都會「搶食」,蟬在自然界原本就扮演能量轉換的重要角色。
郭成林直言:「根本抓不完」。不過他提醒,必須順其自然,只能抓自然出土的金蟬,千萬別挖土破壞幼蟲,否則會對土壤與生態造成真正的破壞。
如今,四川會東的「夜抓金蟬」不僅是當地民俗體驗,也帶動觀光與經濟。遊客慕名前來,收購商則將金蟬運往大陸各地,甚至出口。
四川會東的「夜抓金蟬」不僅是當地民俗體驗,遊客慕名前來帶動觀光與經濟。圖/取自封面新聞微博
然而,金蟬不只是「盤中餐」。在科學家眼中,牠們是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蟬能鬆動土壤,改善透氣性。成蟬鳴唱,構成夏夜最鮮明的「自然交響樂」,羽化後的蟬殼,更成為昆蟲學家與孩子們的觀察寶藏。
在夏夜山林裡舉著手電筒捕捉「金蟬」時,其實也走進了蟬的一生,人類也在參與這場持續千萬年的自然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