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午後,窗外知了鳴叫聲此起彼伏,有人嫌它聒噪,有人說這是夏天的背景音。但你可曾想過:這些聲音,來自一群地底潛伏數年的「夏日歌者」,只為在生命中最短暫的時光裡高唱一曲愛的獨白。
根據昆蟲學研究,雄蟬的「歌聲」其實是一場震耳欲聾的愛情宣言。牠們腹部擁有一對類似鼓膜的「聲鼓」,能震動發聲,音量最高可達96分貝,相當於一台割草機。雌蟬雖無法發聲,但擁有專門的聽覺器官,能精準接收「來自真命天子的呼喚」,透過「無聲的共鳴」完成配對。
科學家還發現,雄蟬為了保命還得「快唱快結束」——因為當地面溫度高、氣候穩定在25°C以上時,正是牠們出土唱歌、交配、產卵的黃金期。一旦完成任務,便悄然退出生命舞台。
知了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其實並不在樹上,而是在地下黑暗中度過。以常見的黑蚱蟬為例,其幼蟲期可長達數年甚至17年。牠們在地底吸取植物根部汁液,等待成熟那一刻的來臨。
夏日夜晚,幼蟲爬上樹幹,完成名為「金蟬脫殼」的蜕變儀式,變成有翅的成蟲。這是牠們一生中唯一的「公開表演」——為了吸引異性、傳宗接代。據估算,整個成蟲期通常不超過2個月,儘管短暫,卻極致熱烈。
其實,蟬並不是唯一「靠聲音脫單」的昆蟲。不同昆蟲有著各的求偶方式——有的靠氣味、有的靠閃光、有的甚至靠「獻祭」。例如:蛾類:雌蟲釋放費洛蒙,雄蟲幾公里外都能聞到。蟋蟀、蝗蟲:靠摩擦翅膀或後腿發出聲音。螢火蟲:夜晚飛舞發光,「一閃一閃亮晶晶」其實是在相親。螳螂:雄螳螂交配後「捨身取義」,被雌性吃掉補充養分。蜜蜂:雄蜂終生不勞作,只為在「婚飛」中贏得蜂王青睞。
蟬除了會叫,還是自然界的小小「空調師」。牠們吸入大量樹汁,排泄量驚人,可達體重300倍,形成局部「蟬雨」現象,幫助森林調節濕度與溫度。蟬幼蟲在地底蛰伏的過程也會幫助翻鬆土壤、促進植物根部吸收養分。
蟬聲,是夏日的為愛而鳴,卻也在鳴叫中走向生命終點。一聲聲聒噪,其實是數年黑暗中積攢的能量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