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打開世界地圖 美國最該焦慮:天安門城樓上的貴賓

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

中國大陸「93」閱兵結束,後續效應還在發酵。解放軍改採威懾戰略,不再隱藏殺手鐧,大量高科技的先進武器相當驚人。這是個強烈訊號,告訴世人:解放軍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美軍不僅不能威懾我,反而我能威懾美軍。其他政客有沒有看懂不得而知,但美國總統川普顯然看懂了。他雖然輕描淡寫的將閱兵稱為「美麗的典禮」,卻立刻指示國防部長赫格塞斯要做好準備,恢復戰士精神,重新建立美軍威懾力。

但讓美國戰略學者焦慮的,可能不只是那些高科技武器,還包括觀禮台上的貴賓。在歐盟抵制與日本勸阻下,中國仍邀請到26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領導人親臨現場。這隱然浮現一個以中國為首的國際結盟。雖然不是類似「北約」的軍事聯盟,但透過經濟合作的結合也並不鬆散。這是美國地緣政治競爭的嚴重警訊,戰略學者感到焦慮合理。

焦慮的關鍵是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而不是他們的國家實力。少數之外,這些國家的國土是連在一起的。從白俄羅斯、俄羅斯、蒙古、北韓、中國大陸、中亞五國、巴基斯坦,再往西到伊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往南到南亞的尼泊爾、東南亞的緬甸、寮國、馬來西亞、越南與印尼。連在一起表示這些國家間的貿易無須透過海運,僅鐵、公路網與管線就足以釋放經濟潛力。這片區域極為廣大,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如果整合成功,無障礙的貨暢其流,經濟發展前景驚人。

這對美國來說,有什麼好緊張的嗎?有。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要理解這對美國威脅的嚴重性,必須懂一些地緣政治競爭的理論,我們簡單複習一下。

地緣政治競爭的核心概念是海權與陸權之爭,關鍵是運輸。提出「海權勝陸權」的是曾任美國戰爭學院院長的海軍上校馬漢,1890年他將上課講義整理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認為戰爭結果決定霸權興亡,而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則是控制海洋。因為陸權所依靠的陸上運輸體系,無論從商業或戰略的觀點都不足以與海上運動競爭,所以通過海洋尋求權力較陸路更為明智。建立海軍艦隊的目的是要爭奪制海權,以確保自己的海上運輸,並打擊對方的海上運輸。

提出「陸權勝海權」的是英國的地理學家麥欽德,1904年,他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發表一篇《歷史的地理樞紐》的演說。他同意海上運輸的優勢,但認為鐵路的發展可以補強陸上運輸的弱點。他注意到中央位置運動距離短的優越性,主張歐亞大陸的內圈為世界政治的「重心地區」。重心地區國家如果不斷向歐亞大陸邊緣擴張,就能利用大陸豐富的資源建造艦隊,「於是世界帝國就會出現」。

麥欽德是如此描述重心地區:「不要到這世紀終了,整個亞洲就都會遍佈鐵路網,在俄羅斯帝國與蒙古之內的空間是如此巨大,其在人口、小麥、棉花、燃料、及金屬方面所具有的潛力,都是大到無法計算的程度。這必然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經濟世界,是海洋商業所不能達到的。」

注意到了嗎?「93閱兵」觀禮台上的貴賓,他們的國土連在一起,就是從重心地區向邊緣地帶的擴張。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拉攏愈來愈多的國家加入這陣營。中國也像下餃子般建立大艦隊。如果趨勢不變,5到10年間,無論數量與質量,解放軍艦隊都將超過美軍。屆時「世界帝國」會出現嗎?

因此不僅「93閱兵」本身,元首出席的國家清單才是令美國地緣戰略學者背脊發涼的噩夢。作為海權國家的戰略研究者,他們很清楚麥欽德的理論與著作。

1919年,麥欽德發表《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一書,是地緣政治學的經典之作。他認為歷史是權力鬥爭的記錄,而影響權力鬥爭的關鍵則為地理。他將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陸稱為世界島,世界島的中央位置,即前述稱之為重心地區的內圈地域改稱為心臟地帶,認為這塊寬闊的陸地如果被一個強壯的民族有組織的統治,世界均勢將被扭轉。他的結論非常聳動:誰能統治東歐,就能控制心臟地帶;誰能統治心臟地帶,就能控制世界島;誰能統治世界島,就能控制全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和中共的結盟已呈現統治心臟地帶,並向世界島擴張的氣勢。美國戰略安排即採取「圍堵政策」以阻擋他們的擴張。美國依據耶魯大學國際關係系教授史派克曼1944年出版的《和平地理》一書中的主張,更重視陸權與海權間的邊緣地帶,於是在大西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阻擋蘇聯,在太平洋則和和多個半島與島鏈國家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擋住中共。

但更好的策略,是史派克曼在他那部遺作中所提出的:「美國唯有採取一種有力的外交政策,使歐亞大陸不會出現能統治歐洲與遠東的力量,才能維護其安全與獨立」。權力分裂的歐亞大陸最符合美國利益。這就是1970年代,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利用中蘇關係惡化,推動「聯中制蘇」的理論基礎。

季辛吉並不是喜歡中國,而是要利用蘇聯與中國的裂痕,拉攏較弱一方抗衡另一方。所以蘇聯強,聯中制蘇;中國崛起,則要聯俄制中。2016年12月,川普第一任期剛選上,華府即盛傳季辛吉私底下向川普建議聯俄路線。

川普第一任沒採納,拜登政府任內卻發生烏克蘭戰爭,形成美、歐聯合制裁俄羅斯,反讓中俄關係更為穩固。現在川普受烏克蘭拖累,拉攏俄羅斯並不順利,而中、俄元首卻並肩站在天安門城樓看中國閱兵,親中陣營也愈聚愈大。媒體焦點只注意和習近平夫婦同框的北韓首腦金正恩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卻忽略了在普丁右邊的印尼總統。印尼可是人口超過2.8億的大國。

120年前的麥欽德曾經有個預言。麥氏主張地理決定歷史的發展,注意到中國地理條件的優越性,認為無論誰統治中國這塊領土,都能獲得巨大優勢。1904年麥欽德在國家地理學會演說時日俄戰爭正打得火熱,而且看起來日本會贏。他在演說中的結論是:

假如中國被日本組織起來去推翻俄羅斯帝國,並征服它的領土的話,那就會因為他們將面臨海洋的優越地位和把巨大的大陸資源加到一起──這是佔有樞紐地區的俄國人現在還沒有到手的有利條件──而構成對自由世界的黃禍。

日本未能征服整個中國與俄羅斯,無法整合歐亞大陸資源;是否是後來美國在太平洋海戰中能打贏日本,沒有遭到「黃禍」的原因?歷史無法重來,難以驗證。但現在中、俄已聯手統一運用歐亞大陸資源,中國艦隊也即將西出太平洋,就要合理關切麥欽德的預言是否實現。即便「地理決定論」在1950年代遭到國際關係學界質疑,但萬一麥欽德說對了呢?理解歷史脈絡與未來趨勢的美國戰略家,焦慮是合理的。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