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在數位科技急速發展的今日,資訊傳播的速度和範圍已經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然而,資訊的自由流通雖然提升了公民參與與公共討論的廣度,卻同時也成為假訊息氾濫的溫床。假訊息的本質並非單純的「錯誤」,而是帶有害意與刻意操弄的內容,目的在於削弱民眾對制度的信任、製造社會對立,甚至侵蝕自由民主的根基。這種隱形的滲透力,正在成為全球自由民主國家共同面對的挑戰。
全球自由民主的衰退趨勢
近年來,全球民主指數持續下滑。根據國際組織統計,2024年世界民主指數已降至過去十年的最低點。儘管並未出現全面的民主瓦解,但在多國選舉過程中,政治暴力、媒體攻擊、社會對立的跡象逐漸加劇,顯示自由民主的基盤正在遭受侵蝕。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中高所得、民主制度成熟的國家,假訊息仍然能透過選舉操作、言論干擾等方式,逐步削弱公民社會對民主的信心。許多研究顯示,民眾對自由民主的滿意度正在下降,而假訊息正是其中的重要推手之一。當某官員或民代被持續指控舞弊、貪腐或暗中與大陸勾連,即使這些說法毫無根據,也會讓部分群眾懷疑民主機制的有效性,對投票與公共參與失去信心。這種蠶食制度信任的方式,正是假訊息攻擊的典型特徵。
假訊息的兩大破壞力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假訊息是指發信者明知內容虛假,卻仍基於操弄目的而散布的訊息。其破壞力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第一,假訊息經常針對政府、選舉、公共衛生等核心機構,透過抹黑與指控削弱民眾信任。例如在疫情期間,關於疫苗副作用的虛假謠言,直接導致部分群體拒絕接種,造成公共防疫的漏洞。這種現象在政治領域同樣常見,假訊息使部分選民逐漸遠離理性討論,轉而懷疑一切來自官方或媒體的資訊。
第二,假訊息善於挑動社會敏感議題,如族群、宗教、意識形態差異。當偏見與恐懼被放大,原本存在的分歧便會迅速擴大,進而撕裂社會的團結。這種「政治極化」效應不僅讓不同立場的人們缺乏對話空間,還會使政策決策陷入僵局,削弱國家治理能力。
國際經驗顯示,假訊息與極化彼此疊加,形成惡性循環。假訊息加劇社會對立,讓不同立場的群體愈發互不信任;而極化則為假訊息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使得偏頗或錯誤的訊息能夠快速擴散並被特定群體無條件接受。當這種惡性循環持續發展,不僅削弱公共討論的理性,也會讓自由民主的制度基礎逐漸動搖。
社群媒體與演算法的放大效應
在傳統社會中,假訊息的傳播受限於時間與空間,影響力有限。然而在社群媒體時代,演算法根據使用者偏好不斷推送類似內容,讓人們身處於「同溫層」。當用戶只接觸到與自己立場一致的聲音,原有觀點就會被不斷強化,逐漸失去對不同意見的包容。
這種過濾機制,讓假訊息能以極快速度擴散。即使事後被澄清,原始謠言早已深入人心。研究顯示,多數人對假訊息的記憶力強於後來的更正訊息,導致社會輿論長期受到誤導。換言之,在網路的加速效應下,假訊息不需要完全讓人「相信」,只要製造足夠的不確定與懷疑,就已經達到瓦解信任的目的。
台灣案例:罷免運動中的假訊息操作
假訊息的威脅在台灣社會也表露無遺。2025年726與823罷免活動中,所謂的「罷團」在執政黨背後支持下,針對在野黨31位立委與1位新竹市長,製造並散播各式謠言。這些訊息往往缺乏事實基礎,卻透過網路社群以極快速度擴散,形成一股龐大的輿論壓力。
罷團不僅透過抹紅、詆毀等手段,攻擊與謾罵立場不同的人士,曹興誠、沈伯洋、八炯、閩南狼、史書華等罷團領銜者更進一步動員「青鳥」群體投入街頭行動。這些舉動往往情緒化,缺乏理性辯論基礎,甚至淪為失控的街頭表演。與其說這是民主參與,不如說是假訊息驅動下的群眾操弄。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多數民眾逐漸對這類過度操作感到反感,認為罷免淪為政治操作與謠言攻擊的工具。民意不僅未如罷團所願,反而出現反撲,讓在野力量獲得更多支持。這一經驗顯示,假訊息或許能在短時間內擾動社會,但若過度使用,反而會被識破其操弄意圖,引發民主社會的自我修復力量。
假訊息與議會政治的交錯影響
近期立法院審查總預算案時,部分謠言滿天飛,指控某些立委收受利益或故意拖延審查。儘管這些說法缺乏實質證據,卻仍在社群平台上廣為流傳。面對這樣的現象,執政黨與在野黨互相指責,形成輿論攻防。正如部分觀點指出,在野黨應對的不是單純的議事衝突,而是被造謠官員究責的沉重壓力。
這種現象折射出台灣民主制度面臨的挑戰:一方面需要保障言論自由,另一方面卻必須避免公共討論淪為謠言戰場。當社會氛圍被假訊息主導時,政策討論就會被邊緣化,民眾的注意力也容易被轉移,最終影響到政府施政的穩定與信任。
面對假訊息的應對之道
假訊息無法完全根除,但民主社會可以透過制度設計與公民教育,提升抵抗力。首先,政府與媒體必須確保資訊透明,並建立快速澄清機制,避免謠言長期發酵。其次,第三方的獨立機構如事實查核中心,能夠針對爭議訊息進行驗證,提供公民判斷依據。
然而,制度性的防護並不足夠。更關鍵的是培養公民的媒體素養,讓每個人具備判斷資訊真偽的能力。唯有當民眾能夠自主選擇、比較並思考不同資訊來源時,假訊息的影響力才能被削弱。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抵抗機制,也是自由民主社會最堅實的防線。
假訊息的危險在於它無聲無息地滲透進公共討論,侵蝕制度信任,並放大社會對立。從全球的趨勢到台灣的案例,我們都能清楚看到假訊息如何挑戰自由民主的根基。它可能短期內擾動輿論,甚至影響選舉,但長遠而言,唯有資訊透明、制度防護與公民素養三者並行,才能使民主免於被操弄。
自由民主的價值並非自然而然存在,而是必須在一波又一波的挑戰中被持續守護。面對假訊息這股全球性的隱形殺手,任何掉以輕心,都可能換來難以挽回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