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行政暨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
今年是抗戰勝利80週年、聯合國成立80週年及台灣光復八十週年,大陸當局為此三個八十週年舉辦系列活動紀念,其中九三閱兵慶典特別引人關注。民進黨政府官員提出嚴重警告,曾任政務官的國民黨人士或指標性人物,若前往大陸參加九三閱兵,將依法查辦,包括前總統馬英九、前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等人。顯示一旦若國民黨政要參與抗戰勝利系列活動,恐將破壞其所建構終戰神話;然不使用抗戰語詞反讓民進黨喪失歷史敘事及兩岸路線話語權。
陸委會指出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9條之3規定,曾任國防、外交、大陸事務或與國家安全相關機關之政務副首長或少將以上人員,或情報機關首長,不得參與大陸黨務、軍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機關、團體所舉辦之慶典或活動。確實此規範,各政黨精英依據法律應有遵守之義務。
民進黨政府宣稱已提出三項基本立場:一、禁止中央與地方政府人員出席中共「九三閱兵」活動。二、禁止曾任國防、外交、大陸事務或國安相關機關的特定身分人員出席,違者依法懲處。三、全體國人勿參加中共「九三閱兵」,若私下與中方有合作行為,例如配合進行宣傳,將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裁罰。陸委會甚至明文規定,若公務員及特定退參與九三閱兵,違者最重可停退休俸。前述一二項官員應遵守法律規範,但若限制一般民眾或新聞媒體報導,則似有無限上綱之嫌。
基本上,民進黨政府在抗戰80週年主題上,展現出兩種策略。第一種是採取「淡化」策略,採用去中國化、去日本侵略語境,透過「終戰」替代大陸、藍白政治聯盟對「抗戰勝利」一詞運用,降低中華民族情緒訴求,使歷史敘事更加符合「台灣主體性」的敘事框架。第二種策略是採取「劃清界線」禁止性策略,具有象徵性意義與主權定位作用,藉由禁止參與九三慶典與閱兵,以形塑台灣的國際存在與主體性。
這凸顯民進黨政府在終戰/抗戰歷史定位上的微妙平衡,既不願採用抗戰勝利的傳統中華民國政府官方論述,以獲得正當性;但卻因媚日觸動中華民族主義情緒的敏感政治神經。同時,堅守其所創設〔台灣主權獨立〕與歷史話語權的防線,但卻缺乏與中華民國、兩岸歷史連結,反而喪失作為中華民國政府執政黨的話語權,形同一種政治失語。
從「終戰接收」活動到對「九三閱兵」的明令禁止,民進黨政府在抗戰勝利八十週年採取精緻操作的戰略:改變語詞、議題設計與活動限制,創造對抗戰/終戰的話語權及主導權,但反而產生執政黨的集體政治失語。藍營與民眾黨批評使用終戰是較為中性及客觀說法,批判此舉是「媚日、去中國化」。儘管民進黨內各派系並未公開爭辯,相對於政治大罷免、團結國家十講雜質說,黨內派系存在不同認知及分歧。但終戰一詞則受到相對高接受度。
黨內新潮流、正國會等主流派支持以「終戰」作為中性語彙,將其國際化並與美日韓、歐洲國家交流。英系、蘇系雖對用詞風險有所保留,但仍未見公開異議。 派系間若有差異可能體現在「表述強度」而非「基本方向」。正國會傾向終戰更強調「反侵略」以凸顯民主價值,而部分溫和派則建議使用「戰後」以避免引發過度的藍綠爭議。但此議題看來,尚未構成派系間對立,而是一種派系相對有共識的「戰略性團結」。此歷史敘事牽動的是國安、外交與兩岸話語權,而非大罷免立法院權力結構及政黨政治運作係屬於內政議題,故各派系選擇維持黨內共識。
從近來大陸國台辦舉行幾次記者會加以歸納,大陸當局對民進黨政府在終戰八十周年系列活動中評價,加深民共間對立及衝突。國台辦在系列記者會終批判民進黨政府,大致可歸納為:「蓄意歪曲抗戰歷史」;「詆毀抹殺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對忠魂英烈的嚴重褻瀆」;「對全體中華民族的無恥背叛」; 「誤導民眾混淆認知」;「背叛歷史、背叛民族的卑劣行徑」;「無論民進黨當局說什麼,都改變不了…歷史和台灣…不可分割的事實」。上述評論不僅具有中華民族主義的道德性訴求,同時也有反批判、澄清及定性作用。
目前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選擇低調紀念,甚至還接受日本的終戰史觀,大受批評。反觀在野的國民黨與民間社團,資源有限卻反高調積極舉辦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與台灣光復八十年活動。這樣的差異對比,凸顯台灣內部政黨史觀分歧要難以整合。七月民進黨政府高談是國家團結月,但卻推動大罷免案,倡議團結十講卻撕裂台灣人民情感與成為破壞朝野互信的政治鬧劇。
民進黨政府自認以終戰一詞取代抗戰勝利,更具中立性及客觀性,殊不知此種做法是自陷失去話語權及降低台灣主體性,淪為媚日自損國格及尊嚴。所幸為紀念對日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80週年,台灣33個民間團體共同協辦的紀念大會,強化抗戰話語權及歷史敘事,這具有幾項重要意涵。
首先是反去中國化,批判刻意避談並試圖切割抗戰歷史目的,如使用終戰而非抗戰。其次是反去國民黨化,爭取國民黨在抗戰中話語權,國民黨身為中華民國領導對日抗戰的政黨,應繼續承擔捍衛中華民國的使命。復次是台灣光復重回中華民國歷史敘事,透過修法,讓台灣光復節重新成為國定假日。再者為反法西斯主義及反綠色獨裁,批判民進黨執政多年來背離民主精神,走向專制獨裁,包括反民主自由的大罷免。最後具反去蔣化作用,矢志復興中華民國再造自由中國;肯定前總統蔣中正領導抗日勝利。
綜上所論,民進黨政府在終戰八十週年的歷史敘事上,展現高度理性政治計算,其動機為對外,透過「終戰」與日本、民主盟友接軌,強化國際認同;對內,以制度規範與輿論框架,倡議反中共統戰滲透、認知作戰及灰色地帶作戰;對黨內,以相對共識維持派系團結及合作。 然這種「去抗戰化」策略,勢必引發藍營與部分民間團體的反彈,最終反被批評為淡化中國、中華民國在二戰的角色、甚至被批判為「媚日化」。民進黨使用終戰而非抗戰一詞,已成為台灣內部及兩岸新的歷史記憶爭議,及人為製造中華民族共同體裂縫,實不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框架的建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