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專欄】穿越語言迷霧    認清「邪惡軸心」話術

衣冠城/梅花新聞網主筆

中國大陸為紀念對日抗戰與全球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將在九月三日舉行天安門閱兵,廣邀世界各國元首與國際組織代表參加。但西方主流媒體焦點不放在對日抗戰時中國人民的慘烈犧牲與對盟軍的貢獻,卻特別針對俄羅斯、北韓及伊朗等三國領導人的出席,大做文章,認為這次活動是一場對抗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政治肌肉展示。部分媒體和分析人士甚至將這些國家元首的聚集形容為「邪惡軸心」(Axis of evil)或「動盪軸心」(Axis of Upheaval)的聯盟,強調這是對美國及其盟友影響力的挑戰。

「邪惡軸心」一詞影射二戰時,德國、日本、義大利三個法西斯國家合組的「軸心國」,將這種對立與污名形象延續化。最早創造「邪惡軸心」一詞是美國總統小布希在九一一恐攻事件後,為了發動反恐戰爭,擴大打擊面,將伊拉克、伊朗、北韓並稱為「邪惡軸心」。

2010年代中國快速崛起,美國感受到其霸權受到來自中國的挑戰,開始誇大「中國威脅論」,出現將中國納入「新邪惡核心」之一的言論。美國政客很快地接受了妖魔化中國的言論,2023年聯邦參議員麥康諾將中國大陸、俄羅斯、北韓、伊朗並列稱之為「新邪惡軸心」,認為這四個國家對美國構成直接威脅。2024年一月,即將卸任的前國務卿龐培歐則在「新邪惡軸心」又加入了委內瑞拉。可見與二戰時的「軸心國」不同,不是這些所謂的「邪惡軸心」做了什麼,具體的結合是什麼,而是根據美國戰爭、輿論與政治的需要做出各種排列組合。

用這種善惡二元的有色眼鏡看待國際局勢的快速變遷與發展,不但不能認清事實,無疑是有風險的,特別是對處在風口浪尖的台灣尤為危險。

西方媒體將中俄朝元首的聚會稱為「北三角」與美日韓「南三角」的對抗,先不說北京對於北韓發展核武以及發展軍事同盟一直抱持謹慎態度,最近南韓總統李在明訪問美國表示,樂見川普總統與金正恩的會面,顯然希望川普扮演朝鮮半島和平締造者的角色。另外,在川普對等關稅的壓力下,中日韓今年將舉行元首峰會,加速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推動。南北三角對抗的說法顯然未見該地區在軍事對抗中,對區域和平與經濟整合的努力。

若中俄朝伊的聚首是「邪惡軸心」的峰會,那如何解釋印度總理莫迪高調在九三閱兵前夕出席「上合峰會」,並與習近平、普丁三人的相擁。當地緣政治需要「以印制中」時,印度是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largest democracy),代表著 14 億人口的民主實踐。拜登在舉辦民主峰會時,將印度視為與歐洲、日本並列的「民主盟友」,還是全球南方的民主代表。當最大民主國擁抱邪惡軸心是稀釋了邪惡比例還是被邪惡污染?西方媒體的話術就出現凌亂失語。

用道德標籤理解國家行為往往忽略了國家在國際舞台的多元角色與國家利益的多面性,也限制了政策選擇的靈活性,更重要地是陷入政治語言迷障所造成錯誤認知和政策誤判。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