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8月23日,台灣舉行核三廠重啓公投,雖然最終未達通過門檻,但高達70%的贊成票清楚顯示民意對現行能源政策的強烈質疑。這個驚人的民意轉向,恰逢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同年5月23日簽署四項促進核能發展的行政命令,預示著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革。這兩起事件相互映照,凸顯台灣非核家園政策正面臨國內外雙重壓力,亟需重新評估能源戰略方向。
美國核能復興的戰略意圖
川普總統的行政命令展現美國重奪核能領導地位的決心。這些命令要求能源部在180天內提出先進核反應爐部署路線圖,並簡化核電廠審批流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命令中動用《國防生產法》將核能供應鏈列為國家安全優先事項,顯示美國將核能視為抗衡中國大陸在清潔能源領域主導地位的重要戰略工具。
此政策轉向背後存在深層考量。一方面美國需要滿足人工智慧與再工業化帶來的能源需求暴增,另一方面則希望通過先進核技術出口強化與開發中國家的能源合作關係。分析指出,此舉旨在對衝中國大陸「一帶一路」能源投資的影響力,重塑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格局。
行政命令中特別強調「加速淘汰過時監管條款」,要求核能管理委員會(NRC)在12個月內完成對小型模塊化反應爐(SMR)許可審批流程的簡化。這種監管創新將大幅降低核電建設成本,為美國核技術出口創造更有利條件。
台灣能源政策的現實困境
核三廠重啓公投的高贊成率,反映台灣民眾對能源現狀的深切憂慮。目前台灣電力系統面臨三大挑戰:能源自主率持續低迷、燃煤發電導致空污問題惡化,以及再生能源發展進度嚴重落後。雖然設定了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20%的目標,但實際進度遠遠不及預期,風電與光電的並網量均未達標,顯示過度依賴間歇性再生能源的風險正在加劇。
非核家園政策實施以來,台灣電價壓力持續攀升。根據經濟部最新資料,2025年工業電價調漲幅度達17%,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備轉容量率經常在7%的警戒線以下徘徊,電力供應吃緊已成常態。這些數據充分顯示,在缺乏核能基載電力的情況下,台灣正面臨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雙重困境。
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持續擴廠的背景下,用電需求成長速度超出預期。台積電等科技大廠雖積極購買綠電,但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特性難以滿足24小時不間斷生產的電力品質要求。這種結構性矛盾迫使台灣必須務實重新評估基載電源的配置比例。
地緣政治下的技術選擇難題
川普政府的核能推進戰略,使台灣在能源技術路線上陷入兩難境地。美國積極推動的小型模塊化反應爐(SMR)技術,被視為替代傳統核電廠的理想方案。該技術具有更高安全性和部署彈性,且美國已與多個盟國展開合作談判。若台灣堅持排除核能選項,可能在地緣政治層面錯失與美國深化能源合作的機會。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在核電技術領域的快速進展也不容忽視。「華龍一號」反應爐已成功出口至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顯示大陸在核能產業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張。台灣若完全放棄核能選項,將使自身在區域能源對話中被邊緣化,失去參與新一代核能技術標準制定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核能合作方面設有嚴格技術轉移限制,特別是《核武不擴散條約》框架下的約束條件。這意味著台灣若考慮引進美國核技術,必須在政策層面做出相應調整,包括強化核安監管體系與國際核查機制,這些都將對現行能源治理結構帶來重大挑戰。
能源安全與減碳目標的平衡挑戰
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報告強調,若要達成巴黎協定氣候目標,全球核能發電量需要在2050年前倍增。這對台灣的非核家園政策形成直接挑戰。目前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電力部門佔比超過六成,而廢核後增加的燃氣發電雖然碳排放較煤電低,但仍難以實現真正的碳中和。
研究模擬顯示,若台灣維持現行能源結構,2030年碳排放量將較基準年增加12%,與全球減碳趨勢背道而馳。這種情況可能引發國際貿易壓力,特別是歐盟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對台灣出口導向的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新一代核能技術在核廢料處理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美國泰拉能源(TerraPower)等公司開發的鈉冷快中子反應爐,能夠利用傳統核電廠產生的核廢料作為燃料,這項技術進展可能改變台灣社會對核廢料處理的傳統顧慮,為核能討論提供新的技術基礎。
2025年8月23日的公投結果與川普政府的核能政策,共同為台灣能源政策帶來轉型契機。高達70%的民意支持核電重啓,顯示社會大眾對能源問題的認識已趨向務實與成熟。台灣需要超越意識形態對立,建立專業技術評估團隊,針對包括SMR在內的先進核能技術進行科學評估。
在美中競爭加劇的國際背景下,能源自主不僅關乎經濟發展,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政策制定者應該啓動跨黨派能源對話,為未來能源選擇保留彈性空間。如何在新國際情勢下找到最適能源配比,平衡減碳目標與能源安全,將考驗執政者的智慧與遠見。台灣能源政策的轉型時刻已經到來,需要以開放態度重新審視所有可能的能源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