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閱兵背後的技術宣示
2025年9月3日,中國大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九三大閱兵」,以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閱兵儀式中,數十款新型戰機、無人機與高超音速武器的震撼登場,不僅是政治與軍事的象徵,更是一場技術實力的展示,向全球宣告航空航太與國防工業正進入嶄新的轉型期。
2025年,全球航空航太與國防產業面臨多重挑戰與機遇。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供應鏈脆弱、人工智慧技術滲透、太空商業化加速,以及永續發展壓力,皆促使各國重新思考其戰略布局與技術投資方向。本文將從五大面向深入探討2025年航空航太與國防工業的主要趨勢,並分析其對全球安全格局與產業結構的深遠影響。
地緣政治升溫,軍備競賽再起
近年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升高,尤其在東亞、歐洲與中東地區,軍事部署與國防預算皆呈現顯著成長。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與印度等主要軍事強權,紛紛加快新型武器的研發與部署。
在亞太地區,中國大陸持續擴張其空軍與海軍實力,並強化太空與網路戰能力。美國則透過與日本、韓國、澳洲等盟友的軍事合作,推動「印太戰略」以制衡中國大陸的影響力。歐洲方面,俄烏戰爭餘波未平,北約成員國紛紛提高國防支出,德國更宣布將成立太空司令部以應對新型威脅。
這場軍備競賽不僅體現在武器數量,更在於技術層級的競逐。高超音速飛彈、無人機蜂群、人工智慧指揮系統等新興技術,正成為各國軍事研發的重點,也將深刻改變未來戰爭的型態與節奏。
人工智慧滲透,重塑作戰模式
人工智慧(AI)已成為航空航太與國防工業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從戰場感知、決策支援到武器控制,AI技術正快速滲透各個層面,大幅提升作戰效率與精準度。
在空中作戰方面,AI可協助飛行員進行即時威脅分析與戰術建議,甚至在無人機系統中完全取代人類操作。美國空軍已測試由AI駕駛的F-16戰機,並顯示其在模擬空戰中具備超越人類的反應能力。地面與海上作戰亦受益於AI技術,自動化指揮系統能整合多源情報,快速生成最佳行動方案;機器人部隊則能執行高風險任務,降低人員傷亡。此外,AI在網路防禦與電子戰領域的應用也日益成熟,成為新型戰爭的關鍵支柱。
然而,AI技術的軍事化也引發了倫理與安全疑慮。如何確保AI系統在極端情境下仍遵守人道原則?如何防止敵對勢力利用AI進行大規模網路攻擊?這些問題亟需國際社會共同制定規範與防範機制。
太空商業化加速,軍民界線模糊
太空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商業化浪潮。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企業積極推動衛星網路、太空旅遊與月球探勘,顯示太空不再是政府專屬的領域,而是全球資本競逐的新戰場。
這波商業化趨勢也深刻影響國防布局。低軌衛星網路可提供全球即時通訊與監控能力,成為軍事行動的關鍵支援。美國國防部已與多家民間企業合作,建構分散式衛星系統,以提升抗干擾與快速部署能力。中國大陸亦積極投入太空軍事建設,發射多枚偵察衛星並測試反衛星武器,顯示其在太空領域的軍事企圖。印度、日本與歐洲也紛紛擴充太空資源與防衛能力。
太空軍民融合雖帶來技術創新與成本效益,但也使戰略風險倍增。商業衛星若遭攻擊,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全球通訊與金融系統。因此,太空安全已成為各國政策制定者必須正視的新課題。
供應鏈韌性與永續發展並重
航空航太與國防工業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但近年來疫情、戰爭與通膨等因素,凸顯了供應鏈的脆弱性。各國開始強化本地製造能力,並尋求多元化供應來源以降低風險。
美國推動「國防工業基礎重建計畫」,鼓勵關鍵零組件回流本土生產。歐洲則強化跨國合作,建立共同採購與儲備機制。中國大陸則透過「軍民融合」政策,整合民間企業資源以提升供應鏈韌性。
同時,永續發展亦成為航空航太產業的重要議題。碳排放管制、綠色燃料研發與循環材料使用,皆納入企業策略與政府規範。波音(Boeing)與空中巴士(Airbus)皆宣布將於2030年前推出零碳排放機型,顯示產業正朝向環保與效率並重的方向前進。供應鏈韌性與永續發展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組織文化與政策協調的考驗。如何在保障國防安全的同時,兼顧環境責任與社會期待,將是未來產業轉型的關鍵。
人才斷層與組織創新挑戰
航空航太與國防工業屬於高技術、高風險領域,對人才素質要求極高。然而,全球面臨技術人才斷層,尤其在AI、材料科學與太空工程等新興領域,人才供給遠不及需求。
美國與歐洲積極推動STEM教育,並設立軍事獎學金以吸引年輕世代投入國防科技。中國大陸則透過國家級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培育具備實戰能力的技術人才。日本與韓國則強化產學合作,縮短技術轉移時間。
除了人才培育,組織創新亦是產業升級的關鍵。傳統軍工企業需打破科層結構,導入敏捷開發與跨部門協作模式,以因應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企業文化的轉型,將直接影響研發效率與市場競爭力。
人才與組織的挑戰,並非短期可解。唯有長期投入與制度創新,方能建立具備韌性與創造力的產業生態系,支撐航空航太與國防工業的永續發展。
結語:安全秩序重塑 技術驅動未來
2025年,航空航太與國防工業正處於深度轉型的關鍵時刻。地緣政治壓力與技術創新浪潮交織,促使各國重新定義安全戰略與產業布局。AI、太空商業化與供應鏈韌性等趨勢,不僅改變作戰模式,也重塑了全球安全秩序。
在此背景下,對身處地緣政治核心區域的台灣而言,航空航太與國防工業的發展不僅關乎國防自主,更牽動整體科技產業升級與國際競爭力。唯有前瞻布局、整合資源並深化人才培育,方能在全球技術浪潮中穩健前行,確保安全與繁榮並進。這場變革已然啟動,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武器的革新,更是對人類安全觀與國際秩序的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