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產能瘋狂內捲!中國能源過剩危機背後的真相與解方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能源過剩的警鐘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能源產業面臨一個看似矛盾卻極其嚴峻的挑戰:在經濟成長放緩的背景下,風電、太陽能乃至傳統煤電等領域卻出現嚴重的供應過剩問題。這種現象並非單純的市場調節失靈,而是深植於體制與發展模式中的「內卷式競爭」所導致的結構性失衡。這種失衡不僅造成巨量資源浪費,更可能拖累整體經濟轉型步伐,甚至引發金融風險。

數據顯示,大陸風電與光伏設備的平均利用率持續下降,部分地區的棄風棄光率一度超過百分之十,與此同時,煤電機組的產能利用率亦長期低於國際合理水平。這種多軌並行的過剩狀態,反映出資源配置機制存在根本性缺陷。若無法從因果關係層面釐清問題根源並提出有效政策因應,大陸能源系統將難以實現其「雙碳」目標(碳達峰、碳中和),甚至可能對全球能源轉型產生負面外溢效應。

內捲式競爭的生成邏輯

「內卷化」一詞最初由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用以描述農業社會中勞動力過度投入卻無法提升整體產出的現象。這一概念如今被廣泛借用於解釋中國大陸各領域的惡性競爭狀態。在能源領域,內卷式競爭具體表現為:在缺乏頂層協調與有效市場訊號的環境下,各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為追求政策目標與規模擴張,盲目投入資源進行重複建設,最終導致全行業產能過剩而個體效益持續遞減。

這種競爭模式的根源與大陸的治理結構密切相關。首先,地方官員的考核機制長期以經濟成長、投資規模與產能指標為核心,促使地方政府競相引入大型能源項目,即便該地區電網消納能力不足或市場需求飽和。其次,國有企業在預算軟約束的保護下,往往更熱衷於擴大資產規模而非提升投資回報率,進一步加劇了產能泡沫。此外,產業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常出現「一窩蜂」現象,例如中央政府提倡發展可再生能源後,各地幾乎無差異化地大力推動光伏與風電基地建設,缺乏對區域資源稟賦與電力需求的細緻評估。

能源過剩的具體表現與多重衝擊

內卷式競爭導致的能源供應過剩,體現在傳統與新能源雙重層面。在煤電領域,儘管中央政府多次發出預警,但許多省份仍以「保障能源安全」或「支撐可再生能源消納」為由批准新建煤電項目。結果是,大陸煤電產能利用率僅維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遠低於百分之六十的健康水平,大量資產淪為擱淺成本,同時加重金融體系的潛在壞帳壓力。

在新能源方面,風電與光伏的爆發式成長並未與電網建設和儲能能力同步。西北地區風光資源豐富,卻因遠離負荷中心且外送通道不足,造成大量綠色電力無法被消納。據統計,2022年新疆、甘肅等地的棄風率一度攀升至百分之十五以上。這種狀況不僅阻礙了綠電效益的實現,更打擊了民間資本對可再生能源長期投資的信心。

此外,過度投資還引發了另一個嚴重後果:惡性價格競爭。為爭取有限的電網接入配額,發電企業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參與電力市場競標,這不僅侵蝕企業利潤,更使得技術研發與運維投入不足,形成「低品質成長」的惡性循環。從宏觀經濟視角看,能源領域的無效投資擠壓了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源空間,並可能加劇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與通膨壓力。

政策因應:從供給側改革到制度創新

解決能源內卷化競爭的關鍵,在於跳出單純行政干預的思維,轉向建基於市場機制的制度設計。首先,必須強化頂層規劃與區域協調。國家能源主管部門應基於「全國一盤棋」原則,制定更具約束力的產能布局方案,並建立跨省區的綠電交易與調劑機制,以打破省際壁壘。例如,透過提升特高壓輸電能力並配套市場化定價機制,可將西北過剩綠電輸送至東部負荷中心,同時抑制東部地區不必要的重複建設。

其次,必須深化電力市場改革,讓價格訊號真正反映資源稀缺性與環境成本。當前大陸電力市場中計劃電與市場電並存,扭曲了企業的投資決策。應加速推進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與容量電價機制建設,使靈活調節資源(如儲能、燃氣電站)能夠獲得合理回報,從而優化整個電力系統的經濟性。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源上抑制盲目擴張衝動,引導資本流向高效益領域。

最後,需改革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的考核體系。不再單純以裝機規模、投資額等數量指標作為評價標準,而應引入「利用率」「全生命週期效益」「碳減排貢獻」等品質指標。同時,應強化國有能源企業的投資問責制,對因盲目投資造成重大損失的項目決策者實施終身追責,以硬化預算約束。

結語:走向高品質能源治理

中國大陸的能源過剩問題本質上是治理模式的挑戰。內卷式競爭折射出當前發展模式中深層次的體制性矛盾:缺乏有效的市場協調與問責機制,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若無法從制度層面突破,僅依靠短期行政命令去產能,很可能陷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循環。

未來大陸能源轉型的成功,不僅關乎其自身經濟安全與碳中和承諾,也對全球氣候治理具有重大意義。唯有從因果關係入手,推動一場深刻的制度創新:將市場機制、頂層設計與問責體系有機結合,才能將內卷化的惡性競爭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最終實現能源系統的安全、綠色與經濟協調統一。這條路充滿挑戰,但卻是必然之選。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