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大罷免後的內閣改組:提前跛鴨的政府

行政院長卓榮泰(中)28日出席行政院會會後記者會,介紹內閣新成員。圖/中央社
行政院長卓榮泰(中)28日出席行政院會會後記者會,介紹內閣新成員。圖/中央社

張其祿/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前立委

一、罷免失敗:最後一搏變成教訓

這次大罷免,本是雙少數政府企圖突破僵局的最後一搏。執政黨原本盤算,若能藉由罷免在野立委,削弱國會制衡力量,便有機會重新掌握立法主導權。然而結果卻是全面失敗,罷免案沒有一項過關。這場敗仗不僅使政治算計化為烏有,更象徵著執政黨錯估民心,將一場「政治操作」誤當成「政策突破」。

更重要的是,人民並沒有因抗中保台的號召而被仇恨動員。相反地,許多人,包括沈默的中間選民反而以相反的行動來反制這一場惡罷。這種反制,正是最強烈的抗議:民眾已經厭倦一再消耗社會能量的政爭,不願再被捲入政黨角力。對他們而言,低薪與高房價才是真正的夢魘,詐騙氾濫才是日常的不安,少子化與高齡化才是切身的焦慮。罷免失敗,其實是人民用沉默告訴執政黨:我們要的是政績,不是權術。

這場罷免的全盤挫敗,等於給執政團隊狠狠上了一課。它不只是戰術的失靈,更是民意對政府長期無所作為的嚴厲警告。

二、改組名單:毫無新意、缺乏改革魄力

罷免挫敗之後,行政院急忙推出「AI行動內閣 2.0」的人事改組。原本,這應是一個重振旗鼓的契機,社會期待能看到突破性的布局與務實的政策方向。然而,名單公佈後卻顯得蒼白乏力。整體佈局缺乏戰略規劃,也未展現跨黨派合作的胸懷,甚至讓人覺得只是例行性的換人。

確實,名單中納入了兩位運動明星:奧運羽球金牌得主李洋出任運動部部長、前職棒投手陳義信出任原民會副主委,帶來了短暫的話題性。媒體報導也一度將焦點放在「體育名將入閣」,但這樣的安排,終究無法回應社會對於改革的期待。畢竟,內閣閣員的價值不在於能否製造話題,而在於能否真正解決問題。明星光環或許能帶來短期的掌聲,但若缺乏制度支撐、政策資源與改革授權,最後只會成為政爭的炮灰。

這次改組未能觸及結構問題,也沒有回應人民最深的焦慮。換言之,政府把焦點放在名單的表演,而不是政策的突破,這樣的「煙火式改組」難以挽回失落的民意。

三、雙少數格局:提前跛腳的現實

事實上,無論名單多麼的吸引聲量或流量,這都無法改變雙少數格局的根本困境。這是一個行政與立法雙雙陷入僵局的政府:行政部門缺乏國會多數支持,立法院則牢牢掌握在在野多數手中。缺乏妥協機制,導致任何重大政策都將舉步維艱。

過去,執政黨仍幻想透過罷免等政治操作來改變結構,但大罷免的失敗已經證明:這條路行不通。若不願意釋出部分權力,不願意承認在野多數的存在,也不願意建立起制度化的協商平台,跛腳狀況就會提前降臨。從罷免挫敗到改組失靈,這一切都清楚顯示,政府已陷入「在位卻無力推動」的困境。

跛鴨政府最大的危機,不是無法通過法案,而是逐漸失去人民的信任。一旦社會普遍認為政府「什麼也做不了」,就算內閣天天改組,也無法挽救政治信任的流失。

四、真正課題:民生痛點仍未觸及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場改組與大罷免風暴,完全沒有觸及人民真正關心的課題。台灣社會此刻面臨的挑戰沉重而迫切:

   •   經濟壓力 —— 關稅談判與國際貿易談判停滯不前,產業升級困難,低薪問題長年未解,高房價持續壓垮年輕世代。

   •   人口危機 —— 少子化與高齡化快速惡化,教育、長照與勞保體系等岌岌可危,世代負擔失衡。

   •   治安信任 —— 詐騙案件層出不窮,社會安全感不斷下滑,人民開始懷疑政府能否保障最基本的生活秩序。

   •   能源與環境 —— 能源轉型缺乏清晰路徑,減碳承諾與產業競爭力陷入矛盾,核能、綠能之爭反覆拉扯,讓政策失去穩定性。

   •   基礎建設 —— 交通建設缺乏前瞻,行人地獄惡名昭彰,國土合理規劃未能落實,以及公共建設效能遭到質疑等。

這些課題,才是壓在人民心頭的真實痛點。可惜的是,改組過後,政策的優先順序依舊模糊不清。政府仍沉迷於名單表演與政黨惡鬥,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會將資源與心力投入在真正的民生改革上。

如果政府繼續捨本逐末,繼續把政治能量消耗在內閣換人與黨派算計,民生困境將持續惡化,改革更會淪為空談。對人民而言,這才是最深的不安。

結語

大罷免的失敗,本應是政府反思與轉型的契機,但行政院選擇用一場蒼白的改組來回應。這份名單既無新意,也無決心,無法解決結構性的僵局,更未觸及民生痛點。

雙少數格局已使政府提前跛腳。若執政黨仍不願釋出權力,不願正視在野多數,不願與社會真正對話,那麼這個政府不僅會一事無成,更將徹底失去民心。最終,它恐怕會被歷史記錄為「在位卻無所作為」的政府,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的反面教材。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