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近期加大對美國私人企業的干預。繼入股晶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後,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又將矛頭指向軍工企業。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26日透露,政府正考慮入股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Corp)在內的國防承包商,並為川普推動政府在企業中扮演更大角色辯護。但專家警告,政府與受監管的企業之間仍應保持適當距離。
綜合路透、財經媒體CNBC報導,盧特尼克在接受CNBC節目「財經論談」(Squawk Box)訪問時,被問及政府是否考慮買進洛克希德馬丁、波音(Boeing)或美國資料分析公司帕蘭泰爾科技(Palantir Technologies)部分股權時表示:「他們正在考慮此事。」他並指出五角大廈領導層已參與相關討論,強調「如何為軍火採購籌資,還需要很多討論」。
他補充說:「有一場關於國防的巨大辯論。洛克希德馬丁97%的營收來自聯邦合約,基本上就是美國政府的延伸。」
盧特尼克並補充,川普正重新思考美國應如何為軍備和其他國防能力提供資金。「過去的做法就是在送東西出去。」他暗示,川普政府可能正考慮對國會每年批准的國防撥款方式進行重大改革。
根據《Defense News》2024年排名,洛克希德馬丁是全球營收最高的軍工企業,美國其他主要承包商還包括RTX、諾斯洛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與波音。
消息帶動股價波動,洛克希德馬丁股價上漲1.6%,公司回應稱:「我們將持續與川普總統及其政府保持良好合作,以加強國防實力。」波音拒絕置評,帕蘭泰爾則未回應,但其股價在一度下跌約1%後反彈,上漲1.4%。
盧特尼克的言論顯示白宮對私營部門採取更積極干預立場,這類措施過去通常僅在戰時或經濟困境中為拯救戰略性企業才會出現。
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資深研究員哈頓(William Hartung)批評此舉「可能讓政府把洛克希德馬丁的財務利益置於更重要的戰略考量之前」,並強調「政府與受其監管的企業之間應保持適當距離」。
川普政府上周才宣布持有晶片製造商英特爾近10%的股權。今年6月政府也曾介入日本新日鐵收購美國鋼鐵(U.S. Steel)案,獲取所謂「黃金股」,可對其運營施加影響。政府還持有稀土公司MP Materials股份,並與輝達(Nvidia)及超微(AMD)達成協議,從對中國銷售的部分晶片收入中抽成15%。
川普25日表示,他希望政府能更多投資於「健康的美國企業」。不過批評者警告,這樣的角色可能限制企業策略與市場靈活性,並對消費者帶來影響。
但入股英特爾引發激烈爭論,甚至部分保守派也批評川普此舉背離自由市場原則,對英特爾及整體經濟帶來風險。自由派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經濟學家林西康(Scott Lincicome)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警告,最直接的風險是「英特爾的決策將越來越受到政治,而非商業考量的驅動」。
共和黨參議員保羅(Rand Paul)則在X平台上寫道:「如果社會主義意味著政府擁有生產資料,那麼政府持有英特爾股份難道不是邁向社會主義的一步嗎?」
但這種前所未有的聯邦經濟干預也形成「罕見聯盟」,美國自由派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支持政府入股英特爾。
盧特尼克26日表示,若企業尋求聯邦協助,就必須準備好與川普打交道。他以輝達交易為例說:「如果企業跑來對美國政府說『我們需要幫助,我們要改變一切』……這是CEO與美國總統之間的問題,看他是否願意傾聽並改變規則。」他還補充:「如果我們替你的企業創造了實質價值,那麼川普為美國人民著想也是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