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崑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
北京首都機場的牆上掛著一幅大大的廣告,上面寫著「我們都是同路人」,沒錯,對於搭機的人來說,我們都是同路人;對於兩岸,追求永久和平,我們都是同路人;對於台灣,我們也都是同路人,沒有誰能凌駕於誰的頭上,誰也沒有權力去指責他人是誰的同路人。726、823兩次大罷免綠營徹底失敗,證明想在台灣搞獨裁的人,不可能;想在台灣搞分化的人,也會遭到人民的痛擊,這是台灣民主可貴之處,也是台灣人共同的價值。
回想去年,民進黨在立院大選中不服輸,以為贏得雙少數的行政權,就可以為所欲為,在立院藍白合作下,通過的國會改革法案,覆議不成,就推給大法官會議解釋,讓國會空轉一年。民進黨不知在世局紛擾之下,民心思治,卻以為只要搞大罷免,再搞一次選舉,甚至推動大型的政治運動,就能翻轉國會的少數格局。
可是,當今的台灣政治並非解嚴前,必須以更多的政治運動,逼迫執政者對在野陣營與人民放權、讓利,這是賴清德總統說要以「更大的民主」來解決政治困境的迷思。但是,民意的反制,選民的反叛,就是要給賴清德當頭棒喝,讓他清醒自己的角色與責任。
事實上,台灣的民主,向來都是人民作主,不是執政者可以作人民的主。從解嚴前,一波波的新社會運動,都是政治與社會精英帶領群眾走上街頭,在與鎮暴警察對峙中,一步一步的取得執政者讓步。而蔣經國在「時代在變、潮流也在變」的認知之下,終於由上而下的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台灣在掙脫戒嚴的束縛之後,社會力蓬勃發展,經濟力更是推動台灣不斷創新製造,奔向全球不可或缺的科技島。
其中,除了初期的新社會運動之外,後來加入掀起一次次高潮的學生運動,更是讓人刮目相看,從野百合到太陽花運動,學生的激情,都可以扭轉政策的方向,也可以阻止執政者的冒進政策,讓台灣民主能平穩過渡。
但是這樣的學生民主,受益者還是以在野時的民進黨獲利較多,讓民進黨誤以為青年與學生運動是站在民進黨那一邊,所以在執政陷入困境時,只要操縱社會與學生運動,必能爭取到人民的支持,化解執政的困局。
賴清德總統就是想以這樣的意志,去改變自己雙少數的困境,所以他創造諸多的語境,希望激起人民站到他那一邊,幫他解決政策意志難以通達的困惑。於是推動大罷免,就是他貫徹意志的新動力。
可惜的是,兩波大罷免,站上第一線的領銜人,都不是學生,或是社會賢達,不僅形象沒有被罷免的藍委佳,整個大罷免的訴求,除了抹黑、抹紅等一些莫須有的指控之外,根本沒法提出可以說服與感動選民支持的口號,這是兩次大罷免失敗的主因。
而從兩次大罷免綠營的挫敗,也可看出,人民已經不再完全站在綠營那一邊,青年學生也不再是綠營能夠掌控與擁有的資產,他們已經能夠走自己的路,在政治風浪風起雲湧的時代,作為平衡政治穩定的天平,這是台灣民主發展最可貴的一面。
所以,對於台灣政治而言,我們都是同路人,共同走在民主發展道路上的人。而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我們也是同路人,在美國總統川普以關稅大棒當武器,棒打敲擊各國製造業壁壘的經貿大門,於是在全球經濟大紛亂的局勢中,我們也都是同路人,如何面對國際經濟困局,如何阻擋護國神山台積電變美積電,這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所有台灣人民共同的責任。
最重的是兩岸關係,當人民一再否決罷團使用「共匪」、「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等,這些製造紅色恐慌的語境與語言,就表示出台灣人民並不想與大陸為敵,也不認同賴清德把中共當成「敵國」的說法。既然人民不想與大陸為敵,那麽追求兩岸永久和平,我們跟大陸都是同路人又何妨。
因此,為了兩岸和平與和解,什麼國安五法、反滲透法,都已經是過時的產物。民進黨阻撓兩岸交流,卻無法阻擋眾多的台灣人到大陸旅遊、就職與交流。賴政府不肯讓大陸人民來台旅遊,也擋不住大陸人民想到台灣走走看看的意志。
所以經歷兩波大罷免大失敗,賴政府應該大開大閤,打開大門歡迎大陸人民來台旅遊、交流與訪問,讓兩岸成為謀求融合發展的同路人,這才是民心思治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也是台灣追求全球政經發展的重要基石。
當然,賴政府經歷一年多惡罷的風風雨雨,對於民意反映要什麼,也許正可以用「過盡千帆皆不是,那人(政策)就在燈火闌珊下」來形容。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