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大罷免正式落幕,罷團與民進黨在連署階段曾取得31:0的絕對優勢,最後結局卻是0:31完敗。原本就處於「雙少數」的賴清德總統,連續遭到最新民意否定,必須徹底檢討反省,除了內閣應該總辭,他必須在個人政治意志、重大政策路線與台灣前途作出抉擇。對國民黨而言,完勝只是維持現狀,突破重返執政障礙仍有漫長道路,未來必須加強藍白整合,強力監督施政無能,背離民主道路的民進黨政府。
823第二波大罷免又以大失敗收場,7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同意票遠遠落後不同意票,更無法超過1/4門檻,連續2次失利,罷免勢力與民進黨撕裂社會,製造對立的反民主行動徹底遭到選民唾棄。
從726第一次大罷免投票到823,台灣局勢全面加速惡化,除了遠高於日、韓的20+n%關稅;川普政府覬覦「台積電」成為「美積電」,「矽盾」生鏽,護國神山動搖;又傳出美國要求取消對農漁產品、汽車及附屬產品的關稅,對美經貿談判失利,如擠牙膏般一一暴露。
事實上,悖離民主原理的罷免行動與美台及兩岸關係相互連動,並造成惡性循環,川普積極尋求美中協議,拒絕承諾協防台灣,台灣在美中台三邊關係中比重大幅流失,已淪為美中交易棋子;賴政府依然迷信「倚美抗中」,繼續以「抗中保台」、「反共護台」為823第二階段罷免的主要訴求,加速實施「賴17條」,堆疊兩岸敵意、仇恨值,兩岸衝突風險飆升。而聲望與地位受到重創的賴清德根本無法在對等基礎上與美方交涉,維護台灣利益,只能任憑川普予取予求。
賴清德四項調整 避重就輕
台灣人民與國際社會不能理解、憂慮的是,賴清德與民進黨明知823將遭逢大挫敗,仍困獸猶鬥,一意孤行,並付出慘痛代價,全民蒙受其害。即使在大罷免結束後的談話中,賴清德也絲毫沒有反省、道歉之意,行政院長卓榮泰留任,內閣只有局部改組,他所提出的「四項調整」:調整隊形、調整施政順序、調整行政立法互動、以及調整國家財政體質,早在726之後第一時間就應採取,他卻讓國政運作繼續空轉一個月後,才將正常政府的例行性事務當作改革良方。
而在四個調整中,賴清德又避重就輕,不能劍及履及全面檢討、修正最關鍵的外交及兩岸政策路線,修補朝野關係,以賴清德就任以來的施政能力,剛愎自用性格,堅持務實台獨理念,拒絕恢復兩岸溝通交流,現在又大失民心,情況實在難以樂觀。
另一方面,31位立委屹立不搖,國民黨仍是國會最大黨,但民進黨失分是否能轉化為認同、支持國民黨的力量仍是有待考驗,也就是說,國民黨在罷免案的勝利與明年的縣市長選舉、2028年的總統大選不能劃上等號。許多分析家認為,厭惡民進黨與罷團製造仇恨分裂,以及藍白緊密結合是大罷免大失敗的根本原因,國民黨的基本盤並未因此擴張。如民眾黨提出的重啟核三公投案,在藍白強打之下,同意票仍未能超過500萬523票門檻就是個警訊,顯示兩黨的認同感與動員力仍有待強化。
另外,在未來選舉中,美台雙邊關係與兩岸政策仍將是焦點議題,沒有模糊空間,雖然抗中保台及反共護台訴求在大罷免失靈,而到目前為止,國民黨無法針對維持兩岸和平發展及國家定位問題,提出有效論述與行動方案,若繼續採取迴避、被動立場,無法擺脫拿香跟拜的形象,將是重返政權的重大障礙。
國民黨迎挑戰 主席改選起跑
823之後,國民黨緊接著將進行主席改選,到目前為止,除了少數一兩位表態參選,有分量檯面上人物都保持觀望態度,主席朱立倫點名交棒台中市長盧秀燕,盧秀燕意向仍不明朗。黨內對於未來總統候選人是否應擔任黨主席的看法莫衷一是,退一步思考,若不能領導國民黨重振往日雄風,要如何贏得大選,擔任國家領導人,一切就豁然開朗。
除了關注主席人選外,國民黨須回歸政黨政治基本面,積極發揮監督、制衡功能,擴大國民黨實力基礎,加強在野勢力團結,成立「影子內閣」為未來執政超前部署,重返執政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