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未受邀惹議 友邦吐瓦魯揚言退出太平洋島國論壇

2025太平洋島國論壇將在索羅門群島舉行。圖/取自太平洋島國論壇官方網站
2025太平洋島國論壇將在索羅門群島舉行。圖/取自太平洋島國論壇官方網站

吐瓦魯總理戴斐立(Feletei Teo)表示,由於地主國索羅門群島決定禁止所有外部夥伴,包括中國、美國及台灣參加下月(9月)7日於首都霍尼亞拉(Honiara)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PIF,Pacific Islands Forum)領袖會議,吐瓦魯可能退出這一區域最高層級的政治會議。

此舉引發外界對中國在太平洋地區影響力增強的疑慮,並突顯台灣在區域外交中的關鍵角色。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太平洋島國論壇領袖會議將於9月在索羅門群島舉行。索羅門群島總理馬內萊(Jeremiah Manele)本月(8月)7日在國會宣布,今年論壇將不邀請任何對話夥伴國參加,此決定打破了自1989年以來外部國家作為「對話夥伴」參與論壇的慣例。台灣雖非正式對話夥伴,但作為「發展夥伴」已參與該論壇超過30年。索羅門群島與北京關係密切,此決定被外界解讀為針對台灣,意圖將其排除在會議之外。

吐瓦魯、馬紹爾群島及帛琉是目前太平洋地區僅存與台灣維持正式外交關係的3個國家,此舉動也引發對區域團結及中國影響力的討論。戴斐立總理告訴《衛報》,他對索羅門群島在最後一刻排除外部國家的決定感到「失望」,並已致函馬內萊,表達對決策時機及理由的質疑。「這個地區不需要這種干擾,我們有更重要的問題要關注,而不是讓自己受到外界的壓力」,他強調,太平洋地區正面臨更重要的議題,如氣候變遷和區域安全,不應被外部壓力干擾。

戴斐立表示,他將觀察其他太平洋領袖對此決定的反應,再決定是否參加論壇,「我們會等待最終決定,然後重新考慮是否參與」。他並直言不諱地表示,不排除中國在背後推動這一決定的可能性,這一舉動打破了數十年的區域慣例。

台灣外交部則呼籲維持現有安排,強調台灣的參與有助於加強與太平洋國家的合作。台灣作為吐瓦魯等國的長期盟友,其在論壇中的角色不僅關乎外交承認,也涉及氣候變遷、發展援助等關鍵議題的合作。

吐瓦魯駐紐西蘭高級專員公署一等秘書艾柳塔(Niuone Eliuta)直言,他「毫不懷疑中國是這一決定的幕後推手」。他警告,排除外部夥伴可能導致太平洋國家錯失氣候變遷等關鍵領域的資金支持,「希望這只是暫時性措施,且不會導致任何國家退出論壇」。然而,並非所有台灣的太平洋盟友都反對索羅門群島的決定。帛琉作為2026年論壇的主辦國,表示「尊重並認同」索羅門群島的決定,認為這有助於聚焦區域內部議題。

索羅門群島於2019年從台灣轉向與中國建交,並於2022年與中國簽署具爭議性的安全協定,近期更接受中國100萬美元(約台幣3002萬元)的捐助,用於購買27輛車供論壇代表使用。這些舉動顯示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南太平洋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外交與國際事務講師泰斯(Sarina Theys)分析,索羅門群島的決定可能是為了避免在中國與台灣之間公開選邊,「不邀請任何外部國家可能是中立的做法」。美國國務院對此表示「失望」,強調包括台灣在內的所有對話夥伴都應獲邀參加論壇。美國發言人表示,無論論壇在何處舉辦,維持開放的參與機制至關重要。

吐瓦魯對台灣的堅定支持,使其在這場地緣政治博弈中備受矚目。戴斐立強調,太平洋國家需要發展援助,但不希望被中美之間的競爭與衝突所影響。他表示:「我們不希望這些競爭掩蓋太平洋的發展議程」。隨著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持續擴張,台灣在區域外交中的角色愈發重要。

去年(2024年)在東加舉行的論壇中,有關台灣的聲明內容被修改,顯示中國影響力的滲透。2022年,兩名中國武官在論壇期間因偷聽時任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的視訊演講而被驅逐,進一步凸顯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

吐瓦魯是否參加今年的太平洋島國論壇,仍取決於其他領袖的回應及最終安排。台灣作為吐瓦魯的長期盟友,其在區域合作中的角色不僅影響雙邊關係,也牽動太平洋地區的外交平衡。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