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峰會落幕,烏克蘭恢復和平仍遙遙無期,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建議烏克蘭割地止戰,並由美國給予安全保障。旅美教授翁履中對此表示,烏克蘭若接受「割地求和」,等於承認俄羅斯可以透過武力獲取領土、承認武力可以改變邊界;這對烏克蘭來說,是承認戰敗、自願付出代價,同樣是給未來的侵略者開了一扇門。
俄烏戰爭開打3年多,川普在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會晤後,川普放棄了他過去堅持的「立即停火」要求,轉而支持直接達成「最終和平協議」。川普與普丁已在原則上達成一項突破性安排:如果烏克蘭願意割讓東部頓巴斯地區,俄羅斯將同意由美國與歐洲國家向烏克蘭提供類似「北約第五條」的安全保障,並在俄羅斯法律中明文規定不再侵犯其他歐洲國家的領土主權。換言之,烏克蘭失去土地,但可能換來長期的安全保證。
翁履中17日在臉書發文分析,川普的立場轉變,本質上就是把談判桌拉回到普丁最希望的位置:讓「領土割讓」成為討論的起點。若烏克蘭因戰爭被迫讓出頓巴斯,即使換來再多「安全保障」承諾,也等同於承認武力可以改變邊界,同樣是給未來的侵略者開了一扇門。
翁履中指出,更關鍵的是,這些保障真的可信嗎?普丁願意把「不再侵略」寫進俄羅斯法律,聽起來是突破,但這個承諾能否真正制衡克里姆林宮?歷史上,俄羅斯早已多次撕毀國際協議,從《布達佩斯備忘錄》到明斯克協議,例子不勝枚舉。當前的提案,很可能只是普丁用來爭取時間、穩固戰果的戰術安排。
翁履中續指,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而言,這不是單純的外交問題,而是生存問題。烏克蘭若接受「割地求和」,等於承認俄羅斯可以透過武力獲取領土,這會削弱所有歐洲安全協議的基礎。今天是頓巴斯,明天可能是另一個城市,甚至整個烏克蘭東部都要失去。接受這樣的條件,對烏克蘭來說不是和平,而是承認戰敗,然後自願付出代價。
翁履中接著表示,其次,對歐洲盟友而言,這也是一場「信用危機」。如果歐洲在川普壓力下默許烏克蘭割地,那麼北約與歐盟所宣稱的「國際邊界不可用武力改變」將淪為空談。歐洲的安全承諾將被徹底削弱,普丁只需一次「成功的恐嚇外交」,便能打破冷戰後的安全秩序。最後,川普再次展現「交易式外交」思維,只看如何快速「達成交易」,忽視長期戰略代價,而這正好是普丁夢寐以求的局面。
翁履中認為,對普丁來說,只要川普把焦點放在「結束戰爭」,強調「不要浪費大家資源」,淡化國際原則的討論,甚至願意讓美國給予烏克蘭安全保證,說明普丁很清楚第五條安全承諾,對川普來說同樣是無成本的口頭承諾,3年內俄羅斯不要再發起戰爭,川普就不用煩惱新的壓力。
翁履中說,而普丁就是希望川普在他的商業邏輯裡說服自己,說服烏克蘭割讓領土,就像成功出售一棟大樓一樣,只是正常的出脫手。因為美國不阻擋,剩下的歐洲國家能做的有限,而普丁也就贏了一半。不過,川普的算盤也很精,讓普丁提出條件之後,美國現在等歐洲叫牌。
翁履中點出,當川普認為「土地換和平」可以作為選項,只要美國提出安全保障,在不需要花大成本的情況下,這個提案就可能被川普視為一種可以讓美國解套的方法。但澤倫斯基跟歐洲國家領袖們,在協助維護烏克蘭國家主權的同時,真的還能找到讓川普覺得符合美國利益的援烏條件?星期一(18日)的會面,就算不是立刻決定烏克蘭的未來,也很可能進一步改變整個歐洲對美國的安全合作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