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無視慰安婦 日本之恥 台灣之羞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今天,八月十四日,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這個日子,紀念的是一段被迫沈默的歷史、一群無法等來正義的受害者。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為韓國「慰安婦」倖存者金學順女士於1991年8月14日首次公開揭露自己曾被日軍強迫為性奴隸的經歷,這成為亞洲地區慰安婦正義運動的重要轉捩點。

二戰期間,日本帝國軍隊在亞洲多地設立「慰安所」,強迫大量婦女為軍人提供性服務。這是一項系統性、國家策劃的軍事性奴隸制度,並非個別軍紀問題。從中國、韓國到台灣、菲律賓、印尼,四十多萬名東亞女性在二次大戰中,被日軍以綁架、欺騙、威脅等手段強迫成為性奴隸。據戰後調查,超過七成「慰安婦」最後死於戰場。這不只是戰爭罪行,更是東亞歷史上最沉痛的人權創傷之一。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1996年「郭麗蓮報告」(Radhika Coomaraswamy Report)明確指出:「慰安婦」制度屬於戰爭性奴隸制,為嚴重違反國際人權法與人道法的罪行。其中明確使用了 15次「forced(被迫)」 一詞,打破日方長年聲稱「出於自願」的詭辯。

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至今加害國日本政府依然選擇逃避、否認、冷漠。從安倍晉三到岸田文雄,歷任日本首相或輕描淡寫,或堅拒承認「慰安婦制度」的系統性與強制性。2015年日韓協議聲稱「最終解決」慰安婦問題,但未徵詢受害人意見,缺乏誠意。日本更屢屢抗議韓國民間設立慰安婦少女銅像,甚至施壓其他國家拆除紀念設施,反映其不願面對歷史的態度。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卻早已對此問題展現道德立場。荷蘭國會在2007年通過決議,要求日本正式道歉與賠償。美國國會同年通過眾議院121號決議,明確指出日本政府應對慰安婦制度承擔全責並公開道歉。加拿大、歐洲議會、澳洲等民主國家亦有類似表態。這些聲明不僅支持歷史真相,也強調女性人權不容踐踏,唯獨日本政府始終抗拒。

台灣,又處於何等尷尬的位置?根據戰後估算,台灣亦有超過一千名婦女被迫成為慰安婦,但至今未獲正式賠償與道歉。更令人憤怒的是,台灣政府本應代表人民爭取正義,卻選擇與歷史割席。台灣歷經日本殖民,曾有不少原住民與漢人女性被徵作慰安婦。這些年來,民進黨政府未能有效為這些受害女性爭取國際發聲。2021年,外交部還刪除索償預算條文。台灣慰安婦紀念碑只有在台南的一座,且未獲中央政府積極維護。這是對日本噤聲,對歷史背棄。號稱推動「轉型正義」的執政民進黨,因為媚日情結,而對真正的弱勢視若無睹,這不僅不正義,更是對台灣婦女的再度羞辱。

今日,隨著台灣最後一位慰安婦阿嬤於2023年過世,台灣已再無人親自控訴那段屈辱經歷。歷史不會說話,官方若選擇沉默,就是替加害者開脫。撰寫此文,就是希望民間不能遺忘哪些人,不能遺忘哪段史,更不能讓下一代失去正義的座標。

我們不應該只譴責日本對歷史的逃避,更應質問台灣民進黨政府為何如此軟弱。若不能為自己的人民爭取尊嚴,怎能讓他人尊重?對日本政府而言,否認罪行無法洗刷恥辱;對台灣政府而言,對歷史失聲,只會讓人看清自己的怯懦。

無視慰安婦,是日本的不義,是日本之恥;沉默不語,是台灣的失責,是台灣之羞。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