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加薩人道危機惡化、以色列擬擴大對該飛地的軍事控制,德國決定限制對以色列的武器出口。這項立場轉變對柏林而言極為敏感,因德國長期支持以色列的政策根植於納粹大屠殺的歷史罪責;對一向親以色列的保守派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而言,更是一次大膽之舉,而背後驅動力則是國內對戰爭造成加薩人道災難的憤怒。
路透報導,保守派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一向是親以色列的堅定支持者,他8日宣布此一決定,理由是以色列的行動不可能實現其所宣稱的戰爭目標:消滅哈瑪斯武裝分子或讓以色列人質回家。
對梅爾茨而言,這是一次大膽之舉。今年2月贏得大選後,他曾表示將不顧國際刑事法院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發出的逮捕令,邀請納坦雅胡訪德。
長期以來,源於對納粹大屠殺的歷史罪責,德國奉行「無論如何」都支持以色列的政策。此次轉變顯示,這一立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加薩高企的平民死亡數、大規模戰爭破壞及飢餓兒童影像,正侵蝕這項政策的根基。
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研究員艾瑟堡(Muriel Asseburg)表示:「這是現任德國政府的第一項具體措施,但我不會將其視為政策逆轉,而更像是『警告』。」
這項決定代表德國政府在數月來逐步加強對以色列軍事行動批評的過程中達到高峰,但仍未採取部分歐洲國家及梅爾茨執政聯盟內部分人士所呼籲的更嚴厲措施。暫停的武器出口僅限於可能用於加薩的裝備。
這反映德國國內輿論的轉變,公眾對以色列的批評聲浪增強,更要求政府協助緩解人道災難。加薩220萬居民中,大多數已流離失所,整片土地成為廢墟。
根據8日公布、在梅爾茨宣布前一天完成的ARD 德國趨勢(ARD Deutschlandtrend)調查,66%的德國人希望政府加大對以色列施壓,高於2024年4月的57%,當時福爾薩民意調查研究所(Forsa Institute)顯示,多數人認為應更嚴厲批評以色列在加薩的行動。
儘管德國已參與空投援助加薩,但本周的調查顯示,47%的德國人認為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援助仍不足,39%則不同意此說法。或許最引人注目的是,僅31%的德國人認為,由於歷史原因,他們對以色列有更大的責任,這是德國外交政策的核心信條;62%則不認同。
德國政界一直以「國家理性」(Staatsraison)作為對以色列的特殊責任,該立場由時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於2008年在以色列國會闡述。
呼應這一立場,梅爾茨的外交部長瓦德普夫爾(Johann Wadephul)在7月訪問以色列前對《時代週報》(Die Zeit)表示,柏林不能當「中立調解人」,因為「我們是有立場的,我們站在以色列這邊」。然而,梅爾茨的執政夥伴社會民主黨(SPD)早已更明確表示應將對以色列的制裁納入討論。
社民黨外交事務發言人艾哈麥托維奇(Adis Ahmetovic)對《明星》(Stern)雜誌表示,暫停武器運送只是第一步,「還必須有更多行動,例如全面或部分暫停《歐盟聯合協定》(EU Association Agreement),或特別將重傷兒童撤離接受醫療。此外,對以色列部長的制裁不應再是禁忌。」
德國國內的分歧也反映在媒體版圖上。《明鏡》(Der Spiegel)7月底在兩篇社論中指控以色列違反國際人道法,並譴責德國政府的共謀。封面刊登加薩婦女端著空碗的照片,標題為「一樁罪行」。
而德國最大媒體集團阿克塞爾·斯普林格集團(Axel Springer)旗下的大眾日報《圖片報》(Bild)則批評外界對伊斯蘭主義哈瑪斯缺乏憤慨。《圖片報》認為反以情緒和單邊抗議正擴散。《圖片報》記者皮亞托夫(Filipp Piatov)在X平台上指控,梅爾茨正做著他曾批評別人做的事,他說:「在戰爭半途切斷對盟友的支持」。梅爾茨的帳號追蹤了皮亞托夫。
批評者認為,德國的立場過於謹慎,削弱了西方集體對結束戰鬥與解除對加薩人道援助限制施壓的能力。德國過去甚至對支持暫停以色列參與歐盟旗艦科研資助計劃這類溫和制裁都態度保留。
分析人士指出,除納粹歷史外,德國不願批評以色列的原因還包括與以色列及美國的強大貿易關係。
德國是以色列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武器供應國,但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德國也從以色列採購軍備作為軍隊大規模現代化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箭-3」(Arrow-3)飛彈攔截系統。
上周,以色列國防公司埃爾比特系統(Elbit Systems)宣布與空中巴士簽署價值2.6億美元的合約,為德國空軍的A400M運輸機安裝定向紅外防禦系統。
德以協會(German-Israeli Society)主席、前國會議員貝克(Volker Beck)說:「應避免德國的傲慢。」他指出:「如果以色列以限制對德軍售作為報復,德國未來的空防前景將十分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