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斌/梅花新聞網記者
日本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登上距離台灣僅110公里的與那國島,日本在該島部署中程防空飛彈的計劃將如期進行。
一座處在台海咽喉位置、能肉眼看到台灣山脈的島嶼而言,刻意淡化軍事意義顯得沒有說服力。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台灣問題上的表示與日本生存綁在一起?日本政府借所謂安全之名,持續突破戰後形成的約束,將西南諸島改造成陣地。實際在把危險推向第一線,也把整個地區拖向更大的不確定性。
與那國島位於琉球群島最西端,距離琉球本島數百公里,與台灣南方澳僅110公里,與釣魚島僅150公里。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任何在此的軍事部署,都具有極強的危險性和針對性。
2016年,日本自衛隊就在與那國島設立駐地,部署約 160人的沿岸監視部隊;2024年,美海軍陸戰隊首次在該島部署新型多任務雷達系統,日本自衛隊又將電子戰部隊派駐至此,專門負責蒐集分析艦機發出的電波、監聽通信和干擾雷達。部署飛彈,已是針對性極強的攻擊性部署,構成新的軍事對峙點,進而打破台海周邊的戰略平衡。

軍事分析指出,日本在與那國島部署的改良型03式防空飛彈最大射程可達100公里,計劃部署的改良型12式岸艦飛彈最大射程更是超過1000公里,甚至可達1500公里,射程足以對東海、西太平洋海域的艦機,以及周邊鄰國形成威脅。
就形勢而言,將和台灣、菲律賓形成新的防禦機制和系統,配合台灣的佳山基地,機動裝置的「雄風三型」增程型飛彈,能夠有效控制整個第一島鏈。
日本近年的島鏈部署呈現出一個清晰軌跡,而是「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
日本安全政策自2010年代中後期開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東海與台海局勢,日本逐步強化自衛隊在琉球群島的存在。
最初是監視範圍的擴大,如與那國島的沿岸監視部隊;隨後進入火力部署階段,奄美、宮古、石垣的飛彈系統陸續完備;再則是電子戰與情報體系的全面推進,包括在與那國島部署的電子戰部隊和美軍多任務雷達系統。
2023年4月24日,日本航空自衛隊的C2運輸機抵達石垣機場,機上裝載了「愛國者-3」發射裝置的車輛。
美國在與那國島及周邊島嶼的軍事部署,不再只是日本單邊的所謂防衛提升,而是融入更廣泛的區域戰略體系。
美日聯合演練中,美軍模擬從沖繩向與那國島快速運補的行動,也顯示日本這些小島已經成為未來潛在危機場景。一旦區域局勢出現突發變化,與那國島不僅是日本的前沿,也可能是美日的前線。對於日本頻繁的回應直接而明確,這些動作明顯觸及中國的底線。
過去兩周,解放軍在黃海、渤海方向密集展開多項軍事活動。威海海事局發佈航行警告,在劉公島東部水域實彈射擊。劉公島在中日關係中具有特殊象徵意義,也是甲午戰敗後被日軍佔領之地。不僅是軍事安排,也看到歷史與現實的關係。
當日本不斷把軍事觸點向台海方向推進,自然不乏美國的支撐,而台灣則可能導致成為犧牲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