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中國大陸經濟正面臨內外挑戰交織的複雜局面。外部環境因美中貿易摩擦、地緣政治緊張及全球需求波動而動盪;內部則因內需疲軟與過當競爭引發的「內卷」問題日益嚴重,經濟成長動力不足。2025年7月製造業PMI降至49.3,非製造業PMI勉強維持50.1,顯示景氣復甦乏力。企業陷入價格戰與利潤萎縮的困境,內卷現象侵蝕經濟活力。本文將剖析內卷成因、影響及大陸當局的應對策略,探討其是否足以扭轉局面。
內卷現象的成因與現況
「內卷」(involution)指資源有限下的過度競爭,導致效率低下與內耗加劇。在大陸經濟中,內卷表現為企業因過剩產能而削價競爭,壓縮利潤。7月財新製造業PMI跌至49.3,連續四個月低於榮枯線50,非製造業PMI為50.1,較前月下降0.4點,顯示景氣動能減弱。「採購價格」(51.5)上升3.1點,但「出貨價格」(48.3)僅增2.1點,企業難以轉嫁成本,凸顯內卷壓力。
內需疲軟是內卷主因。消費信心不足、房地產市場低迷及就業壓力抑制需求。7月非製造業「新建訂單」(45.7)下降0.9點,反映內需持續低迷。儘管當局推出耐用消費品換新與設備投資支持政策,效果有限,房地產與金融業PMI仍處低位。過剩產能在鋼鐵、水泥、太陽能板及電動車行業尤為嚴重,企業為消化庫存競相降價,加劇內卷。
外部環境亦加劇內卷。美中貿易摩擦雖經多輪談判暫緩,但不確定性猶存。7月「出口訂單」(47.1)下降0.6點,顯示外需疲軟。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近期提及針對進口俄羅斯原油的國家徵收100%二次關稅,恐進一步衝擊大陸出口企業,迫使企業更依賴內需市場,內卷壓力加重。
內卷對經濟的深遠影響
內卷不僅侵蝕企業利潤,還對經濟結構構成長期挑戰。過當競爭壓縮企業研發與技術升級空間。以電動車行業為例,價格戰雖短期刺激銷量,但長期削弱創新能力,可能使大陸在全球高科技競爭中落後。7月製造業「就業指數」(48.0)與非製造業「就業指數」(45.6)均低於50,顯示勞動市場低迷,進一步抑制消費,形成惡性循環。
內卷的外溢效應影響全球經濟。過剩產能導致低價產品湧入國際市場,易引發貿易摩擦。2025年上半年,大陸對美出口雖因貿易戰暫緩而回穩,但人民幣對貨幣籃子貶值,顯示出口競爭力提升有限。二次關稅威脅可能加劇出口壓力,迫使企業進一步降價,內卷惡化。此外,內卷導致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成本,與大陸「雙碳」目標相悖,增加轉型難度。
內卷的社會影響亦顯著。企業利潤下降與就業壓力加劇收入不平等,影響社會穩定。7月服務業PMI勉強維持50,餐飲、零售等中小企業因價格競爭生存艱難,消費基礎進一步弱化,阻礙經濟內循環構建。
大陸當局的應對策略與挑戰
大陸當局已正視內卷問題,計畫加強對無序競爭的監管,推動鋼鐵、水泥及電動車等行業的產能整合。然而,歷史經驗顯示,此類措施常因地方保護主義與執行不力而效果有限。過去數十年,過當競爭屢禁不止,顯示政策實效性不足。7月綜合PMI降至50.2,較前月下降0.5點,反映政策尚未有效提振景氣。
為刺激內需,當局推出消費補貼與基建投資,但7月數據顯示效果不彰。房地產市場低迷仍是經濟拖累,政策鬆綁雖有進展,但市場信心恢復緩慢。提振消費需依賴居民收入成長與社保完善,這些結構性改革進展緩慢,短期難見顯著成效。7月非製造業「銷售價格」(47.9)下降0.9點,顯示服務業亦陷入價格競爭,內卷現象擴散。
在對外貿易方面,大陸試圖透過人民幣貶值與市場多元化緩解外需壓力。然而,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但對貨幣籃子貶值的趨勢,限制了出口競爭力提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貿易限制措施,可能進一步壓縮出口空間,迫使企業更依賴內需,加劇內卷。
未來展望與潛在路徑
破解內卷需供需兩端並進。在供給端,應加速淘汰落後產能,透過財稅支持鼓勵技術創新與綠色轉型。7月製造業「生產指數」(50.5)雖勉強維持擴張,但下降0.5點,顯示產能調整迫在眉睫。在需求端,提振消費信心需透過減稅、完善社保與促進就業,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房地產市場的穩定至關重要,需平衡防風險與促成長。
國際合作是緩解內卷的關鍵。透過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談判,爭取穩定的貿易環境,可減輕外需壓力。參與RCEP等區域貿易協定,拓展新興市場,有助分散出口風險。然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與保護主義抬頭,意味著大陸需更注重內需驅動的成長模式。
長期來看,內卷的解決需仰賴經濟結構轉型。加速從製造業主導轉向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透過教育投入與人才培養,提升全要素生產率。2025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5.3%,雖達標5%目標,但景氣頭重腳輕,顯示轉型迫切性。
中國大陸經濟正受內卷問題的嚴峻考驗,內需疲軟與過當競爭侵蝕企業活力與經濟韌性。當局的監管與刺激措施雖有進展,但效果有限,政策執行力與結構性改革進度將決定成敗。未來需在供給優化、需求提振與國際合作間尋求平衡,方能突破內卷困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否則內卷惡性循環恐長期拖累經濟,削弱全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