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怡/國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主任
民進黨這次所主導的大罷免活動,包括24席立委與1席市長,最終以25:0失敗告終。
失敗的原因很多,就策略面而論,民進黨此次透過公民團體聯合推動連署、造勢、催票的策略並未成功。許多公民團體被看穿是民進黨側翼的「偽」公民團體,許多志工其實是陣營內部人士,是民進黨所培養的幹部,或拉攏的對象。而且許多志工的素質表現,未獲一般民眾認同。
就戰略面而論,原本戰略是從立法院的預算案受阻為出發點,但預算監督本為在野黨職責,預算總額事實上也比去年預算為多;因此,罷免活動中期便將戰略轉向為指控藍白親共意欲摧毀台灣民主自由,回歸近十年民進黨的「抗中」戰略主軸;並通過塑造台灣意識,提高對中國大陸與藍白政黨的仇恨值。但選民並未買單,未將藍白與親共劃上等號,也未將中共因素列入此次的投票考量。
大罷免的正當性不足
就基本面而論,24席立委係2024年選出,2月1日上任的新立委;而在去年10月便開始推動大罷免,不少選民有民進黨「選輸想翻盤」的感受。如果只針對一、兩位被認為失職的立委進行罷免,或許這種感受還不會這麼明顯。因此,選民持續堅持自己原有的選擇,並未改變一年多前立委選舉時的支持對象,也並未受到前述民進黨策略與戰略的影響。
所以總體而言,這次投票結果,可以看出是罷免的正當性不足,選民肯定藍白應扮演好在野監督的角色;同時也表達出,要民進黨管好自己的執政,不要污蔑、阻擋在野黨的監督。
目前台灣正面臨美國關稅戰、產業政策、能源政策、超徵稅收、光電弊案、物價上漲等問題,顯然民眾是要表達,希望執政黨處理好這些現實的問題,而不是將目光盯著在野黨。在這次罷免活動中,「監督在野黨,使之不能為惡」成為宣傳主軸,但這既違背民主政治原理,也難逃「政治純化」的批評。
民眾踩了抗中的煞車
而就目前民進黨以抗中作為戰略選擇而言,大罷免之後兩岸關係改善的可能性甚小。但這次大罷免規模之大,已如同一次最新民意的展現。大罷免失利,或許在民進黨內部會有檢討的聲音。尤其值得觀察的是,投票前一日,國防部特意公布台海周邊海、空域動態,表示共有33架次的解放軍機艦擾台,但這訊息似乎並未影響到選民本次投票。而且,從民意調查上來看,雖然民眾對中共軍演是反感的,但始終沒有因此恐懼戰爭的可能發生,也未因此認為戰爭就會發生。這種奇特現象,是否意味著民眾其實對兩岸關係仍有著可以改善、可能改善的樂觀想法?所以,這次投票,其實是民眾踩了抗中的煞車,台灣民意在兩岸關係上表了態。
基本上,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有三大變數,一是台灣內部的民意趨勢:是統、是獨,以及願不願意與對岸交流、協商、上談判桌?二是北京統一的決心與方法:武力統一或是和平統一?三是中美關係的變化與中美實力的變化:這牽涉到解放軍能否控制第一、第二島鏈?中美「大交易」是否會出現?美國願意協助台灣的程度與方式?甚至是「東昇西降」的大架構問題。而這三大變數,尤以第三項變數為重,其次是第二,最後是第一。
也就是說,台灣始終還是有影響兩岸關係的部分能力,但千萬別對台灣的影響能力有錯誤的想像,兩岸關係從來就不是台灣說了算。而且,有一點值得注意,即北京處理兩岸關係,已愈來愈不在意台灣內部的議題、政黨,而展現出自己的步驟與方式。這在大罷免投票前夕,解放軍「正常」操演可以看出,北京表現出不在意大罷免結果。因為北京關注的,也是第三項變數:中美關係,而不是台灣。
所以,台灣是否有發覺到,幾年來抗中的結果,其實正造成台灣自身逐漸在兩岸關係的「邊緣化」?抗中所帶來的危機,可能意味著台灣反而將逐漸失去決定自己命運的籌碼。最後,是由北京與華盛頓做決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