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726大罷免案12億代價:換得民意警醒

挺過罷免考驗,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中)26日傍晚到服務處自行宣布罷免不通過,和現場熱情民眾握手致意、感謝支持。圖/中央社
挺過罷免考驗,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中)26日傍晚到服務處自行宣布罷免不通過,和現場熱情民眾握手致意、感謝支持。圖/中央社

林治華/法學博士

7月26日,全台24位國民黨籍立委被罷免案投票,最終結果全數罷免未通過,為台灣政治史寫下罕見一章。這場表面上號稱民間團體與執政黨側翼主導的政治動員,不僅沒能動搖在野黨立院版圖,反倒揭露了政治清算手段正逐步失去民意支持。
 
數億公帑空轉 民主成本誰買單?
 
根據中選會估算,單一位區域立委罷免案的平均選務支出約在1600萬至2000萬元之間,此次24案投票,保守估算已耗費超過4.8億元公帑;若再加上新竹市長罷免案以及其他社會成本一併計算,此次罷免潮所耗成本恐突破5億元;另有不可算計及難予量化的社會成本與民主成本,這民主社會成本,都是在耗費在野黨的資源與國家發展正當性的量能,遠比那可見的5億元,多太多了,實不可取。

這筆經費原可用於改善基礎建設、能源轉型、災後重建、或托育與社福政策推進,如今卻消耗在一場無效的清算戰中,這不只是對民主機制的誤用,更是對納稅人智慧的輕蔑。
 
對比過往罷免案 當前民意顯示冷靜與反感
 
這次與過去幾起成功罷免案如黃國昌、陳柏惟、林昶佐,甚至韓國瑜罷免案的不同,是本次24+1案全是「不同意罷免」票多於「同意罷免」票,且僅有6案是同意罷免票已跨過25%同意門檻,展現這次選民的「不買單」明確態度。

大罷免不再只是仇恨動員,支持者這次以抗中守護台灣的行動,造成罷免失靈。從這個結果可得知:罷免理由正當性薄弱、執政黨政策與形象受損、國民黨基層動員仍在、藍白合是目前最大公約數。
 
三黨不過半的國會 在野黨應持續合作
 
此次罷免未影響立院席次,藍白仍維持既有監督優勢,對執政黨而言,這是一記民意警鐘,未來在立院若仍強行推動議程,恐招致更大反彈;反之,若能理性溝通,則能增加國會理性問政空間。

對藍白而言,則是確認「藍白合作空間仍在」的訊號,這是民眾對於政府這一年多以來的執政失能的反彈,藍白基於為民福祉,立場一致;復以當局司法之差別對待,欠缺人權保障,造就了藍白結盟推力。
 
民主的下一步 回歸制度與務實
 
726罷免案,是選民對於報復性政治的明確否決,它不僅提醒政黨:民意不再輕易被操弄,也為台灣的民主進程寫入一筆。

政治人物若真關心民主深化,應從協商、透明與問責做起,而非動輒清算。這次罷免案雖此次24+1是25比0完封,但 8月23日還有七席罷免案加核三重啟公投,考驗著選民智慧,讓大家一起結束憲政亂象,真正愛台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