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中東風雲未定  中國大陸何以冷眼旁觀以伊戰爭?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發動「獅子崛起」行動,對伊朗軍事要地與核心人物實施大規模空襲,重創其軍事力量與核設施。6月21日,美國針對伊朗納坦茲等核設施進行精準轟炸,進一步削弱伊朗實力。6月25日,停戰協議達成,伊朗損失慘重,核計畫受挫,政治領導層面臨斬首行動威脅。作為伊朗盟友的中國大陸在此期間保持高度克制,僅以口頭譴責以色列與美國,未採取實質外交或軍事介入。本文探討大陸在以伊戰爭中保持克制的動機與考量,並展望其與伊朗關係的未來發展。

避免刺激美國的戰略謹慎

大陸在以伊戰爭中的克制態度,首先源於避免與美國進一步對立的戰略考量。2025年,美國進入第二次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陸美關係正處於重新構築的關鍵階段。近期雙方在日內瓦達成關稅協議,大陸放寬對美稀土出口限制,顯示改善關係的意圖。在這背景下,大陸無意因伊朗議題激化與美國的緊張關係,特別是當伊朗問題非核心利益時。對大陸而言,與美國的戰略博弈遠比中東局部衝突更重要。

美國在中東的深入介入分散其對大陸的戰略壓力,對大陸是可接受的局面。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美國焦點部分轉向歐洲與中東,無法全力聚焦亞洲。2023年加薩(Gaza)衝突進一步牽制美國資源。大陸因此傾向低調行事,避免因公開支持伊朗重新吸引美國敵意,影響陸美關係緩和進程。

大陸與伊朗關係的有限親密度

大陸的克制回應反映其與伊朗關係並非外界想像的緊密。儘管大陸、俄羅斯與伊朗近年加強合作,被視為「新軸心」,但雙方關係存在結構性限制。大陸在中東外交不僅重視伊朗,也高度重視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等海灣國家。2023年大陸斡旋伊朗與沙國復交,顯示其試圖在兩方間維持外交平衡。因此,即便伊朗在戰爭中受創,大陸不願過分偏袒,以免損及與沙國等國關係,影響中東整體外交佈局。

大陸與伊朗戰略互信有限。2021年雙方簽署25年全面合作協定,但執行進度緩慢,伊朗國內對依賴大陸存疑,甚至出現反中情緒。大陸內部對伊朗可靠性亦有疑慮,部分學者認為伊朗對大陸缺乏尊重,更傾向與西方妥協,而非堅定站在大陸一側。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指出,雙方非「唇齒相依」,大陸支持外交解決但絕不軍事介入。這種互不信任使大陸選擇冷眼旁觀。

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的權衡

大陸的克制立場與其中東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相關。中東是全球能源核心,2024年大陸從中東進口原油佔總進口約45%,伊朗雖重要,但沙國等海灣國家份額同樣關鍵。戰爭期間,伊朗原油出口因衝突中斷,大陸迅速轉向其他來源,顯示對伊朗經濟依賴非不可替代。因此,大陸無意因支持伊朗破壞與其他中東國家的能源合作關係。

大陸在中東的「一帶一路」投資多集中於海灣國家,而非伊朗。伊朗因長期受西方制裁,經濟吸引力有限,國內政治不穩定性使大陸企業對投資伊朗持謹慎態度,擔心風險過高。戰爭後,大陸更傾向保持中立,保護在中東的整體經濟利益,避免因過度介入伊朗事務影響與其他中東國家的合作前景。

未來大陸與伊朗關係的潛在深化

大陸在以伊戰爭中保持克制,但長期看,其與伊朗關係有深化空間。戰爭重創伊朗軍事與核能力,削弱其在中東影響力,對大陸中東戰略構成挑戰。社會科學院學者王林聰指出,若「抵抗軸心」崩潰,以色列主導中東將增強美國影響力,使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洲,對大陸不利。因此,大陸有動機在不對抗美國前提下,靜悄悄加強與伊朗合作,平衡中東局勢。

大陸可能在經濟與軍事領域深化關係。首先,推動2021年25年協定實施,特別在基礎設施與能源合作,風險較低。其次,伊朗防空系統在戰爭中幾近全毀,急需重建,大陸可能成為地對空導彈供應國,填補俄羅斯因俄烏戰爭無暇他顧的空缺。此外,伊朗資訊系統暴露脆弱性,大陸技術支持或在重建中扮演關鍵角色,鞏固雙方合作。

大陸對伊朗支援將保持謹慎。對外經貿大學學者朱兆一強調,大陸不支援外部軍事介入伊朗政權更迭,不提供「無條件保護」或軍事聯盟,顯示大陸將在經濟與技術合作上尋求平衡,避免捲入中東地緣政治漩渦。

大陸在2025年以伊戰爭中的克制立場,源於避免刺激美國、與伊朗關係的有限親密度及中東整體利益的權衡。儘管大陸譴責以色列與美國,但僅限外交表態,未實質介入。戰爭暴露伊朗脆弱性與「抵抗軸心」局限,促使大陸審視中東戰略。未來,大陸可能在經濟、軍事與技術領域謹慎深化與伊朗合作,維護中東局勢平衡,同時避免與美國對抗。這場戰爭揭示大陸外交的務實特性,也為其在中東角色定位埋下伏筆。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