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7月20日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即將到來,這場選舉不僅是對執政聯盟的一次考驗,更可能成為日本政治的分水嶺。自民黨(LDP)長期主導日本政壇,過去70年幾乎未受挑戰。然而,經濟困境與民粹主義的興起,讓一個名為「參政黨」的極右翼政黨迅速崛起,以「日本優先」的反全球化與反移民立場吸引選民目光。本文將探討參政黨是否能在此次選舉中左右大局,分析其崛起的背景、策略及其對日本政壇的潛在影響。
經濟困境推升民粹浪潮
日本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2025年上半年,貿易逆差達2.2兆日圓(約150億美元),受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汽車等產品徵收25%關稅影響,6月出口額較去年同期下降0.5%,汽車出口更暴跌25%。日圓兌美元匯率跌至149,進口食品與能源價格飆升,實際工資持續下降。這些經濟壓力讓民眾對執政自民黨的不滿情緒高漲。
民調顯示,自民黨支持率從6月的31.6%跌至7月的24%,首相石破茂的支持率也從39%滑落至31%。經濟困境為民粹主義提供了土壤,參政黨抓住了這一機會,標榜「日本優先」,吸引對現狀不滿的選民,尤其是年輕男性。該黨目前僅持參議院2席,但民調預測其可能贏得10席以上,足以影響執政聯盟的議席佈局。
參政黨的YouTube頻道擁有40萬訂閱者,遠超自民黨,顯示其在網路世代的影響力。其訴求與全球民粹主義浪潮相呼應,類似於歐美的極右翼政黨,試圖將反外國人情緒帶入主流政治。
參政黨的意識形態與策略
參政黨由神谷宗幣領導,主張限制移民、退出美軍駐日政策,甚至提出建立由「菁英玩家」組成的軍事無人機部隊。該黨在疫情期間透過YouTube推廣疫苗陰謀論,吸引大量關注,如今轉向經濟與文化議題,迎合對外來移民與經濟壓力的不滿情緒。
其選舉宣言包括減稅與增加育兒補貼,試圖吸引中下階層選民。參政黨的支持基礎主要來自對自民黨失望的選民,這可能導致執政聯盟在參議院失去多數席位。專家指出,參政黨的網路宣傳策略與針對年輕男性的訴求,使其在選舉前夕聲勢大漲,類似於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或英國改革黨(Reform UK)。
參政黨的崛起並非孤立現象。日本社會對外來移民的焦慮,與對文化同質性的偏好發生衝突,尤其在老齡化社會需要外來勞動力的背景下。該黨試圖將過去被視為禁忌的反外國人情緒轉化為政治資本,這可能重塑日本的政治光譜。
參議院選舉的挑戰與變數
日本參議院共有248席,任期6年,每3年改選半數席位。此次選舉涉及124席,外加1個空缺席位,其中75席由選區選出,50席由比例代表制分配。執政聯盟(自民黨與公明黨)目前持有75席未受改選挑戰,需再贏得50席以保住多數。NHK民調顯示,執政聯盟正面臨嚴峻挑戰,若失去多數,石破茂可能面臨黨內壓力,被迫辭去首相職位。
選舉過程充滿不確定性。選民需手寫候選人或政黨名稱,選票使用特殊塗層紙張,適合鉛筆書寫以避免墨水暈染。近期社群媒體流傳「鉛筆投票易被竄改」的謠言,引發選民質疑選舉公正性,雖然選務單位已澄清選票安全性,但假訊息可能影響投票意願。
7月20日適逢三連休,選務單位擔心投票率偏低。截至7月13日,早期投票人數達980萬,較三年前成長26.9%,顯示選民參與度有所提升,但假期可能仍限制投票率。這些變數都為選舉結果增添不確定性。
對日本政治的深遠影響
若執政聯盟失去參議院多數,石破茂可能面臨下台壓力,執政聯盟需與其他小黨,如國民民主黨,談判以維持執政權。然而,國民民主黨傾向逐案合作而非正式加入聯盟,這將使政策推行更為複雜。反對黨若能團結,可能形成新執政聯盟,但目前反對黨內部分裂,難以統一。
參政黨的崛起顯示日本政治正走向分化。雖然選民對極端立場的接受度低於歐美,但經濟壓力與對外來移民的焦慮可能持續推高民粹聲浪。參政黨的反美軍立場與對中國大陸的強硬態度,可能使日本在區域安全議題上面臨兩難。
長期來看,參政黨的影響可能迫使自民黨調整政策,以輓回流失的支持者。若參政黨在選舉中表現出色,可能進一步激化反外國人情緒,對日本的國際形象與外交政策造成挑戰,特別是在與美國及大陸的關係上。
2025年參議院選舉是日本政治的關鍵時刻。參政黨的異軍突起,反映了經濟困境與民粹主義的結合,正挑戰自民黨的長期霸權。雖然參政黨短期內難以取代自民黨,但其影響力可能重塑日本政治格局。選舉結果將決定石破茂的領導地位,以及日本能否維持穩定民主國家的形象。面對經濟壓力與民意分化,參政黨的動向無疑是此次選舉的關鍵變數,日本政壇的未來走向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