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寧默/政治大學博士生
巴基斯坦購入的中國殲-10CE戰機擊落法國「飆風」(Rafale)戰機的事件已過去兩個多月,但其餘波仍持續發酵。法國軍方指責中國利用駐外使館進行「虛假宣傳」,刻意貶低「飆風」戰機性能,以推廣中國軍工產品並爭奪國際軍售訂單。法國《世界報》報導指出此舉不僅影響「飆風」戰機的聲譽,還挑戰了法國在全球軍售體系中的地位。法國情報部門更將此定性為「大規模虛假信息運動」,認為中國試圖通過媒體和社交平台削弱法國軍工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對此,中國國防部回應稱,中國的國際軍事出口合作秉持「負責任態度」,不會通過詆毀他國產品來推廣自身裝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2025年6月的新聞發布會上進一步表示,法國應反思「飆風」戰機在實戰中的表現,而非將自身問題歸咎於中國的宣傳。部分中國網民和評論家也認為,法國試圖通過政府影響力掩蓋「飆風」戰機的技術缺陷,顯示出「輸不起」的態度,不應將自身產品的失敗轉嫁給中國。
飆風戰機爭議與法國的「疑心病」
「飆風」戰機事件成為中法關係的一道心理分水嶺。儘管中法建交已超過60年,法國的「疑中論」並非新現象。從2020年法國對台軍售引發中國強烈反對,到近年來法國議員訪台,及馬克宏政府對中國務實外交台灣問題上的模糊立場,中國多次表達不滿,認為法國未充分尊重「一個中國」原則。此外,法國媒體和政界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力頻頻表達「憂慮」;「飆風」戰機被擊落事件。無疑加劇了這種情緒,擊穿法國心理防線。
與此同時,2025年中資對三家法國公司(涉及化工、汽車配件和能源行業)的收購,進一步加劇了法國的「疑心病」;被收購的公司均有不同程度財務問題,但被法國媒體炒作成中國抄底法國工業,試圖進軍歐洲市場。例如,中國萬華化學集團收購Vencorex(化工企業),以及東山精密涉及的汽車相關企業收購案,引發法國對技術外流和國家安全的擔憂。法國財政部長埃里克·隆巴爾公開表示,歐洲必須加強對外資的審查,以保護關鍵產業免受「掠奪性收購」的威脅。
中國務實外交策略鬥爭中求團結 契合法國需求
中國對法國的外交策略,展現出「鬥爭中求團結」的靈活與務實態度。2020年,法國對台軍售引發中國強烈抗議,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當時批評法國「挑釁中國核心利益」。2025年,法國議員訪台及馬克宏政府未明確反對「台獨」的立場,進一步加劇中方不滿。中國外交部多次重申,法國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避免在敏感問題上製造矛盾。
總體而言,中國看重與歐洲最大經濟體之一法國的合作,並未因爭議而放棄合作。2025年7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巴黎表示,中國願在核能、航空、人工智慧和綠色能源領域,深化與法國的合作。雙方在巴黎舉行的第11次中法投資對話,強調了經濟合作的潛力,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和稀土供應鏈方面。中國對法國白蘭地徵收反傾銷關稅,但豁免部分酒商,也顯示出在貿易爭端中的靈活策略,試圖在施壓與妥協之間尋找平衡。
在川普政府重啟高關稅政策的背景下,中法合作的機會卻因此顯現。2025年,美國對中國和歐盟商品加徵高關稅,其中鋼鋁關稅高達50%,對法國汽車和化工行業造成顯著衝擊,歐盟試圖與美國談判以緩解關稅壓力,但進展有限且屢屢遭到川普極限施壓。在此背景下,中國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潛在合作夥伴。例如,中國在稀土和電池技術領域的優勢,可幫助法國穩定供應鏈,而法國的核能技術和高端製造能力也吸引中國投資。
中法關係呈現出波折與機會並存的局面。在全球反對川普單邊主義霸權的陰影下,法國的「疑中論」與世界局勢的緊迫頗有些格格不入,與中國的「鬥爭中求團結」策略形成鮮明對比,川普關稅戰為雙方合作提供了契機也帶來了緊迫性。中國能成為法國為數不多對抗美國單邊主義的機遇,取決於雙方能否在信任與安全問題上達成共識。未來,中法應通過坦誠對話與務實合作,化挑戰為機遇,保護全球多邊主義成果。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