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人類與AI共處的抉擇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當人工智慧(AI)快速滲透社會各層面,從學術寫作、文學創作到日常情感陪伴,人們開始反思這種便利究竟是推動人類進步,還是正在無聲無息地侵蝕我們的思考能力與情感連結?

AI技術提供的即時答案與內容生成,無疑讓許多原本需要花費大量心力的工作變得輕鬆。但若長期依賴這種「速食式”」知識獲取模式,人類是否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人們習慣在面對問題時,第一反應是呼叫機器而非動腦思索,這不僅是學習方式的改變,更可能影響大腦的活躍程度與記憶力。人類思維的豐富性,來自於與世界互動、嘗試與錯誤、反覆推敲的過程。如果一切都外包給AI,這樣的過程也將逐漸消失。

此外AI生成內容的普及,也帶來另一層隱憂,真實與虛假界線的模糊。當詩歌、小說、論文甚至新聞報導,都有可能是AI協助甚至全權創作的產物,讀者該如何辨識?更進一步,當社會逐漸形成依賴AI生成作品的習慣,是否會忽略了創作者個人的獨特性與手工痕跡?人類創作的價值,恰恰在於那種不可預測性與不完美感,微妙的錯誤、獨特的語調、細膩的情感,這些是AI再高明也難以模仿的。

在此同時,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心理現象,當社會信任機制與人際關係逐漸薄弱時,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與AI傾訴情感與秘密。這種現象反映的不只是對技術的依賴,更是對人際關係的不信任。在一個社群媒體無所不在、私密資訊隨時可能外流的年代,人們傾向於相信無生命的機器,比相信身邊的朋友與家人。這種心理轉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孤獨感的投射,也是對社會透明化與過度曝光現象的反動。

但將AI全然視為負面,也未必公平。人工智慧的出現,確實為許多繁瑣與重複性高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解方,節省下來的時間與心力,若能善加利用,反而可能讓人們專注於更有創意與深度的思考。關鍵在於使用方式,是選擇將AI當成代勞工具,還是當成啟發靈感與輔助學習的夥伴?這是一道人類必須自行判斷的選擇題。

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未來的社會將更重視「創作過程」的價值,而非僅僅關注最終成果。手寫稿、草稿本、構思筆記,這些傳統上被視為附屬物的創作痕跡,可能會重新被視為判斷真實性與人性價值的依據。人類的獨特之處,不在於是否能寫出最精準或最完整的句子,而在於那種不斷修正、反覆思索的過程。而這些過程,正是AI難以取代的。

所以AI技術既是機會也是風險,它能協助人類更有效率地工作與創作,但若失去警覺與節制,反而可能導致思考能力的退化與情感連結的淡化。關鍵不在於技術本身的好壞,而在於人類如何選擇與之共處的方式。是任由自己變成被AI操控的「懶散腦」,還是保持獨立思維、珍惜與他人交流與真實創作的價值?未來走向,最終仍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