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大陸工作會主任
2016至2024年蔡英文執政期間,兩岸協商與聯繫機制完全停擺,眾所周知是因蔡拒絕「九二共識」。但蔡英文所倚重的李大維卻在所著新書中稱,是因「前政治人物基於私利」,電告北京不應接受蔡的520說詞,兩岸關係才會惡性循環。
李大維是扁政府的駐美代表,更歷任蔡政府的外交部長、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海基會董事長,位高權重,其言非同一般。把蔡英文八年任內的兩岸關係惡化,歸咎於「前政治人物」,非常令人錯愕。反而暴露了蔡政府於2016年就職當下的初始判斷,就發生重大錯誤。然而事隔九年,李大維竟仍持該看法。
九年前誤判 李大維歸咎前政治人物
書中寫道,蔡的520說詞獲得大陸學者肯定,但因「前政治人物」影響,使得國台辦隨後的聲明對蔡變成負面反應。必須指出的是,2016年蔡英文就職演說關於兩岸的部分,提到了九二會談、求同存異、中華民國憲法、兩岸條例,話聲落地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立即發表兩點意見,一是認為蔡「向前走了一步」,二是強調蔡沒有講出大陸核心關切的九二共識,希望蔡有「清晰的表態」,否則兩會機制無從恢復。周志懷還提醒蔡,台灣的法規是「國家統一」及「一國兩區」。
可見這位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對蔡既有肯定,更有期待,並非全部認可蔡的所說,這與當天下午四時的國台辦聲明,沒有任何不同。而國台辦定調蔡說的內容是「未完成的答卷」,即期待她能再說清楚,也是周志懷先行釋出的信息。
其後八年事實證明,蔡英文始終堅拒九二共識,兩會機制遂從馬英九時期的順暢運作,變成虛懸。至2021年蔡英文發表雙十演說,首度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比1999年李登輝尚且以國家統一為目標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更加露骨表明分裂中國,以致兩岸關係直線下墜,台海迄今處於動盪狀態。
因此,把蔡英文上任後兩岸關係瞬間墜入僵持,歸咎外人,是根本沒有掌握大陸對台政策的要點。從上述可知,蔡政府只看到大陸學者正面評價的部分,卻忽視對方指出蔡未講明九二共識;同時,又只看到國台辦揭露蔡未提九二共識,卻沒有看到國台辦也有正面評價的部分。從而產生所謂國台辦態度轉彎的判斷,此係關鍵性誤判,和其他什麼政治人物一點關係也沒有。
又既然是「未完成的答卷」,那麼在蔡任內的任何時候,隨時皆可補充答案,表明按照憲法和兩岸條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結就解了,何愁外人介入?李大維就擔任過多個攸關兩岸的要職,何曾挺身解釋兩會機制不是國與國來替蔡打開局面?過去有人質疑李登輝的立場時,黨政系統均說明李堅持國統綱領,李也確實口口聲聲國家統一。那麼蔡英文與大陸未能破冰,這應怪誰?
況且依據憲法的一個中國原則與國家統一目標,以及兩岸條例的一國兩區定位,認同九二共識乃理所當然。1992年10月台灣向大陸提出的論述原型,就是國家統一、一中原則,以及兩岸對一中涵義的認知不同。這都符合憲法和兩岸條例。
當年九二共識形成的背景與過程,均極嚴肅慎重,是兩岸雙方當局共同打破台灣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開啟了兩岸協商的新時代。以下相關進程,足供重新激發啟示:
-1990年10月,總統府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李登輝任主任委員。
-1990年12月31日,李辦主任蘇志誠和中共中央台辦主任楊斯德、民革副主席賈亦斌(賈是蔣經國決定探親政策前,台方派出密使的溝通對象)在香港首度見面,建立兩岸最權威的溝通管道。後來中共中辦主任曾慶紅也曾加入溝通。
-1991年1月,行政院設置大陸委員會。
-1991年2月,國統會制定國家統一綱領。
-1991年3月,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由李登輝敬重的大老辜振甫掛牌啟動。
-1991年4月30日,李登輝宣布自5月1日起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自此大陸當局成為台灣的對話交涉對象。
-1991年12月,大陸相應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由與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淵源深厚的汪道涵擔任會長。
-1992年1月,大陸國家主席、中共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組長楊尚昆訪問新加坡,透過李光耀告知李登輝,兩岸先談經濟合作。
-1992年3月,海基、海協兩會人士在北京磋商事務性議題。陸方提出應先明確兩會協商不是國與國,是中國人內部事務,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不必討論一中涵義。
-1992年6月,汪道涵參與兩岸最權威管道在香港的溝通。
-1992年8月,李登輝主持國統會,通過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主張「台灣固然是中國的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一定程度地正面回應大陸。
-1992年9月,李登輝密使曾永賢在北京會晤楊尚昆。
-1992年10月,兩會在香港協商如何表達一中原則,海基會先提出方案。11月,海協會回函。雙方對國家統一及一中原則有同,對一中涵義有異,達成了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
-1993年4月,歷史性的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
由上可知,上世紀90年代初,台灣為了建立兩岸協商與聯繫機制,是以中華民國憲法為起點,第一步成立國統會及制定國統綱領,第二步做出關於一中涵義的決議,第三步為兩岸達成九二共識。而蔡英文就職演說僅提到憲法和兩岸條例,等於從台獨黨綱走回來,亦即陸方說的「向前走了一步」,但這只是到達基準位置,與九二共識還差一大段距離,當然就無法延續馬英九時期的兩會機制。
而李登輝未曾說過九二共識,為何能夠舉行辜汪新加坡會談和辜汪上海會晤?答案即在上述的一連串過程所形成的兩岸政治互信。況且李登輝始終表示追求國家統一,這比九二共識一詞更加直接了當。
詆毀國民黨與九二共識 以獨引戰
至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實已不符憲法和兩岸條例對兩岸關係的定位,兩會機制遂遭大陸中斷。陳水扁時期亦未能恢復。馬英九上任後,兩會機制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啟,兩岸關係步入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正軌,備受國際肯定。到蔡英文時期,兩會機制又告停擺。如今,賴清德台獨旗幟鮮明,大陸便持續反制,引來國際關切台海可能爆發戰爭。此皆由台灣執政者的兩岸路線所決定;自己能做到的,外人無可阻攔,自己做不到的,毋庸推諉外人。
須知,九二共識有效開闢兩岸關係的緩衝地帶,如果台灣朝野政黨均予棄絕,恐即導致兩岸軍事對決,亦非大陸所願。當前在野的國民黨維護九二共識,其實是為台灣保留兩岸和平的機會,但執政者仍極力詆毁誣蔑,其言行實是以獨引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