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商務部點名8家台實體 《環球時報》:斬斷「台獨」軍工供應鏈

大陸商務部9日宣布對台灣8家涉及軍工產品的實體實施「出口管制」,陸媒《環球時報》指由於鎵、釤鈷磁鐵、稀土都在管制列,恐對這些軍工產業造成嚴重打擊。圖為中科院研發的雄風三系列飛彈。圖/取自國家中科院
大陸商務部9日宣布對台灣8家涉及軍工產品的實體實施「出口管制」,陸媒《環球時報》指由於鎵、釤鈷磁鐵、稀土都在管制列,恐對這些軍工產業造成嚴重打擊。圖為中科院研發的雄風三系列飛彈。圖/取自國家中科院

大陸商務部9日宣佈,將8家台灣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禁止向其出口(軍民)兩用物項,並強調此舉是因應台灣「倚外謀獨」、「以武謀獨」。《環球時報》分析指出,這項管制名單鎖定台灣的無人機、飛彈、艦艇及防護裝備產業,是意圖從上游切斷軍工鏈條,將對台灣軍事自製化影響深遠。

從無人機源頭下手:漢翔、經緯、中科院、仲碩首當其衝

報導指出,被點名的8家台灣實體中,漢翔航空、經緯航太、中科院、仲碩科技,都與國軍航空裝備、尤其無人機息息相關。

其中,漢翔航空是台灣最重要戰機研發及生產廠商,國軍現役「經國號」戰鬥機、「勇鷹」高級教練機均出自該公司,大部分戰機維修也由其負責。但隨著「經國號」停產、「勇鷹」訂單接近尾聲,漢翔轉而將未來發展重點鎖定無人機。

2024年,美方組織「無人機及無人機反制代表團」訪台,與台灣「無人機聯盟」對接時,便由漢翔主導,聲稱「有望在台美無人機合作發揮關鍵作用」。漢翔高層接受台媒訪問時曾直言,該公司具備系統整合優勢,可協助研發、測試、量產軍用商規無人機,也能維護包含美製MQ-9B「死神」在內的高階軍規無人機。

圖為去年在經濟部主導下,由漢翔為主的企業成立「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圖/取自漢翔公司

圖為去年在經濟部主導下,由漢翔為主的企業成立「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圖/取自漢翔公司

經緯航太則專精中小型無人機,民用產品如「天箭」、「翼龍」系列外,還承攬國軍多項戰術無人機研發。據報導,該公司替台灣海軍打造的「陸用型監偵無人機」能垂直起降、滯空6小時,將與岸基反艦飛彈部隊協同執行外海搜索任務。另為陸軍開發兩款2公斤以下微型無人機,具備光學追蹤,號稱「可取代大疆」。

經緯航太曾為海軍打造「陸用型監偵無人機」,2023年經濟部長還是王美花時,經緯稱願與政府共同打造「非紅領應鏈」,其產品可取代「大疆」。圖/取自經緯科技臉書

經緯航太曾為海軍打造「陸用型監偵無人機」,2023年經濟部長還是王美花時,經緯稱願與政府共同打造「非紅領應鏈」,其產品可取代「大疆」。圖/取自經緯科技臉書

仲碩科技先前協助海巡署建構無人機機隊,最新的「飛魚」無人機採用電動馬達、氣動彈射起飛,航程約10公里,被形容為「台版彈簧刀巡飛彈」,預計今年9月啟動實測。

至於台灣軍用無人機研製龍頭中科院,手上已有「紅雀2」微型、「銳鳶1」中型、「劍翔」反輻射攻擊機與「陸軍戰術近程」無人機等多型號服役。「騰雲」大型無人機更標榜性能比擬美軍「死神」,具自主起降、多機操控、即時影像傳輸能力,但2021年9月卻在台東因制導系統故障墜毀,引發外界對其可靠度質疑。

大陸專家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指出,台灣雖大力宣傳要建立「非紅(排除大陸)供應鏈」的無人機產業,但大陸商務部鎖定的4家企業,正是台軍無人機主要研發力量。反諷的是,台軍仍多次被抓包自製無人機含有大陸配件。僅今年5月,「銳鳶2」就被發現採用大陸製通訊模組與記憶卡。

專家分析,中國大陸此次出口管制不僅涵蓋無人機整機與零組件,還包括稀土等關鍵原料。如稀土磁鐵對無人機馬達、傳動至關重要;列入清單的鍺則是紅外感測器不可或缺材料。等於從資源源頭,就卡住台灣無人機生產所需命脈。

重擊導彈製造鏈:中科院多型飛彈恐遭卡脖

除了無人機,中科院同時是台灣主要飛彈研發製造單位,產品涵蓋「天劍」、「雄風」、「天弓」等系列。

報導說,為台灣空軍研製的「天劍2」屬中程空對空飛彈,射程約100公里,採主動雷達導引,除掛載於「經國號」,也發展出陸基、艦基型號。台灣海軍的「雄風-2」、「雄風-3」反艦飛彈亦出自中科院,前者為亞音速,後者達3馬赫超音速並號稱射程400公里,已廣布在護衛艦、飛彈快艇及「海鋒大隊」岸基發射器中。中科院研發的「天弓-3」防空系統則號稱接近美製愛國者水準,可攔截中近程戰術飛彈。

雄風三反艦飛彈,是中科院的代表產品,圖為其模型。圖/取自國家中山科學院

雄風三反艦飛彈,是中科院的代表產品,圖為其模型。圖/取自國家中山科學院

更具戰略意味的是國軍的「雄風-2E」與「雲峰」超音速巡航飛彈,射程都超千公里,核心技術也掌握在中科院手中。

不過,《環時》表示,台灣軍方屢次被揭發仍嚴重依賴大陸供應鏈。2022年爆出中科院標案採購淘寶二手貨冒充「天弓」飛彈美國零件;2023年「雄風-3」用於彈體校驗的經緯儀送瑞士修理,卻從青島發回,引發台軍洩密調查。2024年更揭露「天劍」、「天弓」、「雄風」火箭發動機,用的固體燃料其實是透過中間商自大陸進貨。今年2月又傳出中科院製的「寬頻通信機保密器」,主要用於炮兵指揮部、九鵬試射基地,結果大量採用大陸零件。

報導引述專家指出,大陸商務部將中科院列入管制後,恐對其飛彈生產構成重大打擊。管制名單包括鎵(先進雷達的關鍵材料)、釤鈷磁鐵(高溫穩定磁力,導彈尾舵追蹤核心)等,而2023年全球鎵產量98%來自中國。專家直言:「台軍雖大量採用美國零件,但連美國的飛彈防禦都對中國供應商依賴逾11%。在此背景下,台灣要維持飛彈產線運轉,恐將困難重重。」

三大船廠入列:潛艦與未來艦艇計畫添變數

大陸商務部管制名單還包括台灣三大船廠:國際造船(台船)、中信造船與龍德造船,皆是台海軍及海巡署艦艇主要承包商。

報導指出,台船是台灣最大造船廠,曾打造4000噸「成功」級護衛艦、萬噸「玉山」號兩棲船塢艦、「光華六號」飛彈艇及5000噸級海巡艦,被視為當前台海軍重中之重的「海鯤」號潛艦也是由台船建造、測試。今年3月台船還展示「奮進魔鬼魚」無人艇,標榜強化「不對稱戰力」。

圖為海鯤號潛艦今年7月3日的第三次海測。圖/取自台船官網

圖為海鯤號潛艦今年7月3日的第三次海測。圖/取自台船官網

中信造船負責新一代2000噸防空、反潛護衛艦原型艦,預計2026年前交船;龍德造船專長中高速艦艇,批量建造「沱江」、「塔江」導彈巡邏艦。

對此,台船對媒體聲稱「海鯤」潛艦與海巡艦艇供應鏈「主要來自歐美,已排除紅鏈」。但報導引述專家反駁指出,即便船體鋁合金、特鋼可高價從西方採購,高階雷達仍需鎵,潛艦聲納、永磁電機都依賴稀土磁鐵,關鍵礦產仍繞不開中國。專家直言:「未來若歐美在中國出口管制壓力下,自行收緊對台軍艦供應,台船想再取得潛艦先進設備,恐怕沒門。」

防護裝備也受波及:攻衛公司案例警示

相較其他7家大廠,攻衛股份有限公司在軍工領域名氣較小,主要生產台軍防彈衣、盾牌、防割手套、防爆塗料等裝備。但報導說,其紀錄卻滿是爭議:2019年台軍驗收該公司防彈衣時發現防彈纖維來自大陸,卻被偽造「台產證明」交貨,圖利6000萬元新台幣,後遭列拒往廠商。

攻衛防禦多數生產供軍警用的防彈衣、盾牌、防割手套、防爆塗料等裝備。圖/取自DX gear taiwan FB

攻衛防禦多數生產供軍警用的防彈衣、盾牌、防割手套、防爆塗料等裝備。圖/取自DX gear taiwan FB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陳桂清指出,攻衛長期大量自大陸採購防彈纖維,而中國在此領域全球市占率超70%。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將其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並要求立即停供,勢必對台灣相關防護用品生產帶來衝擊。

總觀上述,報導認為,大陸商務部此波行動可謂精準瞄準台灣軍工供應鏈關鍵節點,從無人機、飛彈、艦艇到防護裝備全數卡脖子。即便台灣強調「去中化」或自詡可改採歐美貨源,但在涉及稀土、鎵、鍺等基礎資源的國際市場現實下,台灣未來軍事自主化恐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